Wednesday, 28 March 2018

佛法:真善美

真善美是一个汉语词汇,读音zhēn shàn měi,意思是指原始的本质的真实的真诚的,利他的良好品行,美好的言行事物。多用来形容人的德操和性质具备良好品质的事物。

学佛的目的就是,净化我们自己的心灵,最终享受究竟解脱、涅槃之【美】。
(一)真
宇宙人生的真理是【缘起性空,苦集灭道】。
  • 佛法就是佛告诉我们的绝对真理。所谓绝对真理就是客观存在的,它是不变的,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创造的。所以佛不是造物主,他是我们人类的老师,而佛法是他给我们人类用来医治我们心灵的良药。
  • 佛告诉我们,这世上的所有事物与现象,無非是因緣而起 (缘起法)。"缘" 是条件的意思,"起"是决定。也就是说,宇宙间的事物与现象都是由条件所决定的,事物与现象的存在只是条件的和合,事物与现象的消失只是条件的分离。
  • 佛告诉我们,这世上的所有事物与现象,是无常的,是无时无刻在变的,没有一个常恒不变、孤立独存的实体存在,然而其自性是空的。这便是所谓的 【缘起性空】。

  • 佛告诉我们,因果论也是缘起法。人类的轮回、人类的命运都是因果论的体现。
  • 佛告诉我们,四谛是建立在缘起的基础上的,是佛陀的根本教义,谛是真谛、真实之意,四谛即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这便是所谓的【苦集灭道】。
  • 佛告诉我们,集谛即是苦之集,灭谛即是苦之灭,道谛即是灭苦之道。
  • 佛告诉我们,人类的轮回和命运是苦的,而苦是历劫累世集恶得来的【苦集】。
  • 佛告诉我们,人类是可以跳出轮回而灭苦的,而灭苦的方法便是行道【灭道】。
  • 佛陀的本怀是要人们认识苦,了知苦,并最终从苦中解脱出来,此所谓"知苦思断集,慕灭乃修道"。

(二)善
什么是【善】?
善就是【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】。
  • 佛告诉我们,人类应该积极的断恶修善,以便增加我们的福报、增加开悟的资粮。
  • 人类不能只把人生的期待寄望于外界或天神的赐予,拜佛的同时也别忘了要学佛。
  • 佛教我们要 断除迷惑和烦恼 ,断恶修善, 清净意念,以便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,进而开悟并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而离苦得乐,享受出离三界六道解脱之美,找回我们原来的自性而与佛性相应。
  • 佛教的道德伦理思想与修行之道突顯在因缘論里面的 ‘因果报应’ 和 ‘业力果报’ 。
  • 善因结善果,恶因结恶果,它强调的是道德在生命长流中的作用。
  • 善行能使人格得到净化,还能招感未来福报。所谓 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“。
  • 善行不仅对自身有利,更能对其他众生有所利益。
  • 善行是出自内心的、是无条件的、是无我的、是宽容的。
  • 恶行不仅能给众生带来伤害和不安,还会折损你的福报、增加你的业彰。所谓 “ 积不善之家,必有后殃 "。
  • 确立去恶从善的道德伦理观念与行为,以便增福増慧而最終摆脱世间因缘果报的束缚。
  • 第一 持戒 - 有道德的做事。( Precepts )
  • 第二 忏悔 - 有改过的心念。( Confession )
  • 第三 布施 - 有施舍的发心。( Giving )
  • 第四 弘法 - 有光明的传播。( Propagation )
  • 第一 持戒 - 有道德的做事就是善行。
  • 我们处事做人要有道、有德。 厚德载物,上善若水。
  • 有道德的事我们应该去做: 待人宽厚、给人方便、孝敬父母、感恩师长、 随喜赞歎、随顺众生、敬事敬物、奉献敬业。
  • 不道德的事我们应该时时警惕,不要去犯 :待人刻薄、给人痛苦、两舌、恶口、妄语、绮语、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贪、嗔、 痴、慢、疑 等等。
  • 第二 忏悔 - 有惭愧和改过的心念就是善行。
  • 我们累世以来每天的起心动念、待人处事,难免会有缺失或不完美的地方;甚至有意无意的伤害或得罪到众生的地方。然而能知惭愧,就能远离热恼,远离诸恶,清净我们的意念,成就一切善法。
  • 于善恶、是非,我们做对了是应该的,做错了就要赶紧忏悔。
  • 第三 布施 - 有施舍的发心就是善行。
  • 布施是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,与人分享。
  • 布施是不贪的表现、是一种贡献、是一种慈悲的体现。
  • 布施是要真正地从内心里面去舍,不是说你拿出了多少钱就是舍。
  • 布施是不分亲疏你我的来帮助人。
  • 布施是在日常生活中,发心把欢喜给人,把财富给人,把利益给人,传授知识给人,解决他人的困难,甚至像观世音菩萨一样「施无畏」,让人不起恐怖心。
  • 第四 弘法 - 有光明的传播就是善行。
  • 光明能够无私心的照亮一切黑暗;光明代表正义;光明代表善行善事;光明代表佛法。有善心的人一定要传播光明;护持佛法; 弘扬佛法。
  • 「隐恶扬善」是中国人的美德,不要让「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」。我们平常讲话;与人相处也是一样, 要传播别人的好话,不要将好话说成坏话,白的说成黑的,本来是一件好事,因为你的误传,说的不得体、不周全,变成了坏事,那就自伤伤人,造了恶业。
什么是【真善】?
一般人行善、做好事,往往带着希望回报的心理,总是出于某种自私和有所求的目的,佛法告诉我们,我们若是能以一种无所求、无所执着的心态去做,这才叫真善,其功德是无量的,所谓有舍有得,不舍不得。
真善必须建立在无我的智慧基础上,而这种无我之善才称得上是慈悲。悲和智在佛法中是不能分开的,学佛必须福慧双修、悲智双运。没有无我的智慧的慈悲是不彻底的,是有缺陷的。同样,没有慈悲的智慧也不是真智慧。因此,佛法所讲的善行、善心是无条件的、无分别的,没有丝毫自私和自我的成份,是基于对众生皆苦、众生平等、众生同体的认同而生起的 "无缘大慈"、"同体大悲" 的爱。
(三)美
美即是 【自净其意,究竟解脱、涅槃之美】。

  • 佛教我们人不能只會在善里打转。因为只行善、执著于善,将来虽会往生天道享受福报,但是福报享尽了还是会堕落,还是不能出离三界六道,不能了脱生死,道业不能究竟圆满。
  • 佛教的开悟之道不只是突显在人与人之间、人与物之间、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,它也突显在人的自我内心的和谐与清净。
  • 佛教的根本特质就是教人内心要清净, 勤修清净心就有可能享受出离三界六道解脱之美。
 什么是清净心?
    • 第一 无我心。(Selflessness)
    • 第二 平等心。( Equal Minded )
    • 第三 慈悲心。( Loving-Kindness & Compassion )
    • 第四 禅定和止观。( Mindfulness & Equanimity )
    • 修无我心 ( Selflessness )
    • 佛教我们要放下对 “我” 的执着。
    • 要克制与驾驭自己对欲望的追求。
    • 要防范起心动念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 这五毒。
    • 要放空色受想行识这五蕴。
    • 要放下妄想、杂念。
    • 要放下负面的情绪;顺境时不要贪,逆境时不要埋怨。
    •  
    • 修平等心 ( Equal Minded )
    • 佛教我们做人不要成天在分别里打转。人无论出身、血统、种姓,都是平等无分别的。
    • 佛教我们要培养尊重别人、感恩父母和师长、关心别人、包容别人、扶贫济困、随顺众生、随缘处事的良好习气和风气。
    • 佛教我们做人不能成天在计较烦恼里打转,而是要转烦恼成菩提而得到饶益功德;必须修行菩萨道以了脱生死;必须修行觉悟之道以究竟成佛道。
    • 佛教我们,“平等”更是慈悲的思想基础,“平等大悲”,主张以平等无差别的悲心怜悯一切有情无,情众
    •  
    • 修慈悲心 ( Loving-Kindness & Compassion )
    • “慈” 是指希望、帮助众生得到快乐、幸福。
    • “悲” 是指同情、去除众生的苦恼与痛苦。
    • 慈悲的对象不只是人类,应该包括一切有情、无情众生。
    • 慈悲是无条件(无缘)的、是无我的、是无分别的、是无时空限制的愿众生离苦得乐。所谓 "无缘大慈"、"同体大悲"。
    •  
    • 修禅定和止观 ( Mindfulness & Equanimity )
    • 随着我们在修学佛法上不断深入,慢慢地我们的烦恼会逐渐减轻,妄想和杂念会渐渐减少,负面的情绪,如焦虑、烦躁、不安会减少,在我们的内心会生起宁静、恬淡与安详之美。这时,我们在禅定上不断深入时,我们更能外不着相, 内不动心, 我们将会体验到更多美妙与快乐的感受,这种禅定之乐是世间任何欲乐不能比拟的,这就是究竟解脱、涅槃之美。
25570209-135054.jpg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