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謂外道?
外道,是指心外求法的膜拜修行。
外道,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,是指内心以外的求法或修行。
外道,佛教的人天二乘,修的是世間法,也應該歸屬於外道。
外道,多數是在追求個人的慾望和人間福報,例如求财、求名、求利、求官、求子、求对象、求升学、求保佑、求平安。他們雖然也有斷惡修善的心念,然而他們斷惡修善的目的只是為了求得人間福報罷了,沒有解脱烦恼的力量,沒有解脱业力的力量,沒有解脱生老病死的力量。
有些人说: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,都是劝人断恶修善。其实,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!我们看到很多人会做一些慈善事业,他们也修善,佛弟子也修善,但是这两个是有差别的。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,一般人做一些慈善事业,当他们大悲心发动起来的时候,帮助弱势群体,他们会因为这些善业而生天,佛弟子因为持戒、修善也生天,但是最后的因缘果報却是不一样。
一个非佛弟子,如果生天之后,当善业用尽时,罪业就现前,善、恶是“强者先牵”。所以一个人享受福报时,享受得太过,所有的善业都被消耗掉了,恶业变成是最大的势力。恶业一发动出来,就堕道去了生。 外道修善,虽然这个善业能够得到安乐的果报,但是不能称为 “波罗蜜”,不能称为 “乘”,因为没有解脱烦恼的力量,没有解脱业力的力量,解脱生老病死的力量。
佛弟子修善的时候,因为有戒体的护持,暂时升到天上,等他从天上下来之后,会遇到三宝住世,继续发挥他增上的功能:断恶修善。就算把善业都花光了,内心那种 “誓断一切恶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众生” 的功能,还是没有改变,有解脱烦恼的力量,有解脱业力的力量,有解脱生老病死的力量,可以称为 “波罗蜜” 或者 “乘”,也就是能够到达彼岸的意思。
很多信佛的人知道自己心中有如来佛性,能替他带来无限的力量和智慧,然而他执迷于虚妄的外境,沉迷于五欲六尘的颠倒生活之中,不愿意反观于内来开拓心中的如来佛性。他好比一只长于鸡群的雄鹰,空负展翅高飞的能力,却满足于生活在鸡群中,日间啄谷米,夜间同栖笼子内,绝无一飞冲天,离舍污浊鸡寮之念。这一类的人也是會繼續輪迴於人間或三界六道,永遠得不到开悟和解脱。
愚人求佛不求心,聖人求心不求佛!愚人調身不調心,智人調心不調身!很多拜佛的人以为天天拜佛求神,佛菩萨就会保佑其平安幸福。这一类的人把佛當神,只知谦卑地去膜拜外在的鬼神,只晓得向外他求而不懂得内求于己,有罪應該心中除罪緣(罪業),非到廟裏求消災,殊不知自己心中有如来佛性,能替他带来无限的力量、无限的福报、无限的智慧。
何謂佛法?
如果一个人从來不修行,内心放纵自己,说开心就开心,说生气就生气,完全情绪化,善恶一念之间摇摆不定,这是一般人的境界。纵览人的一生,他的善业、恶业哪一个势力强,强者先牵,这种人临命终时,因没有修行,正念很快就退失,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,往天堂或下地狱则完全取决于善业与恶业的比重。总之,一般人是随业往生,由业力来引导我們下一期的生命。
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长生不老,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,也不是叫你去求财、求名、求利、求官、求子、求对象、求升学、求保佑、求平安……不是这些,这些都是外道,不是佛法。
佛法不是叫大家有所求,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种烦恼。佛法的修行是內求於己的 “修心”,那便是先了悟 ”佛的正知見“,然後 "懺悔罪業“ 及 “斷煩惱” 。
佛法的修行總綱領就是七佛偈裡的 “諸惡莫作,總善奉行,自淨其意”,寂靜涅槃。
1)佛法的 “修行”
佛法的修行,總的來說就是 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。七佛通戒偈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;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,这是过去七佛对佛弟子的共通教诫,也可以说是佛法修行的总纲,意思是说:透过持守戒律,广修善法,净化心念,而使身口意三业清净。
佛法的修行可分為 “世間法” 和 “出世間法” 二大類。《楞伽经》把世间、出世间一切法概括为五类,即所谓的五法,”相、名、分别、正智、如如“。
“世間法”,“相” 就是一切法的形相。从 “相” 上生起 “名”,从 “名” 上起 “分别”,這就是生死,就是世间法。
“出世間法”,在 “相” 上无分别,以 “正智” 来观察诸法实相,所得的结果是 “如如”,這就是涅槃,就是 “出世间法”。
“世間法”, 即是斷惡修善的修行。凡人皆有慾望(執著),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,叫自私,会产生恶业;为了满足别人的欲望,叫行善,会产生善业;恶业会产生恶报,善业会产生善报。世間法的修行便是如理取舍,断惑行善、斷惡修善,由于它只是修人天福報,所以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”世間法“,即是福報的修行。福报是要靠平时一点一滴地去积累,看见别人有困难,需要帮助的事,不要放过做好事的机会,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,還有供养三宝、父母,或救济穷人,這些都是属于修福。佛法的修福法門有持戒,佈施等等。
“出世間法” ,即是內求於己的修心。其最基本的修習要求不只是 “斷惡修善”,更重要的是 “自淨其意”,例如 “無相懺悔” 、 “斷煩惱至無漏” 。
”出世間法“,即是放下執著的修行。只要和欲望相关的都是執著,凡人只要脱离欲望或執著,修的就是斷煩惱障、斷所知障,再加上體悟空性的正知見,便可获得无上智慧,寂靜涅槃。
“出世間法”, 即是福慧雙修的無為法,悟得空性,不思善不思惡,能了生死,解脫輪迴。
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这叫五乘佛法,其中前二者是 “世间法”,後三者就是 “出世间法”。
“世间法” 和 “出世间法” 都是佛法,是为一体的两面。虽然梵香、礼佛、供灯、斷惡修善等供养修持是世间法,但如果你具备了出离心;想求得解脱生死轮回,具備菩提心;想普度众生,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,这样的供养修持也可以算是出世间法。唯有了知世間法後,才能在修行的过程中將我們的智慧提昇至出世間法的無漏智慧,那就是無煩惱、無我執、無法執、無分別、無妄想,而後契入空性而证真。
1.1)世間法 (二乘法)
世間法,也稱世俗法、世俗道、有漏法、有為法、法相法,世間法的教義只把重點放在修福。
世間法,即是世間的俗知俗見。是在家庭、社会、学习、工作中的各种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。它指导人们在世间生活,诸恶莫作、眾善奉行。因其只涉及到因緣果報的問題,不涉及到生死、出轮回的问题,故名世间法。
世間法,凡夫的無明與迷惑是身、口、意三業的因,所以業也稱作惑業,而惑業卻是导致苦果的因,也是引發煩惱的因,世間法的修習就是要消除淨化我們現前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即所謂的淨化三業。
世間法,亦稱有漏法,由於它是無法達到无善,无恶,无喜,无烦恼可漏的境界,所以它還是屬於修人天有漏福報的層面,故此,有漏就是有煩惱還沒漏完的意思。
世間法,亦叫有為法,由於世間之一切法都是受因緣果報束縛的相對法,故稱有為法。有為即是有作為的意思,是受因緣果報束縛的意思。
世間法的修習,凡人皆有慾望(執著),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,叫自私,会产生恶业;为了满足别人的欲望,叫行善,会产生善业;恶业会产生恶报,善业会产生善报。
世間法的修習,凡依有漏心而行之善皆屬世俗善,有漏心即是凡夫的分別心。凡以世俗為對象之智慧便是世俗智,凡是可以通过闻思经教而获得的辨别真妄邪正的能力都叫世間正見,也稱世俗諦。世間法的修習,唯有了知世俗諦,才能在修行过程中如理取舍,除惡断惑,以世俗智斷除煩惱、持戒修善。
世間法的修習,是指导人们應該如何在世间生活,教导人們诸恶莫作,眾善奉行,此斷惡修善的修習只能修得人天福報,或人間的有漏福報,或三界六道里面的有漏福德,也就是所謂的 “廣集福田” 罷了,但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世间法的修習,亦称人间佛教。當我們拜佛梵香、礼佛供灯時,如果发心只是為了求得世间的圆满,為了祈求世间有漏的福报、健康长寿、升官发财、来世福报,不與戒定慧相应,因此它也是屬於有漏法,不能了生死,不能解脫輪迴。
世間法的修習,當我们修善法,懺悔罪業、佈施、念经、念佛、打坐、甚至於修波羅蜜六度,要是煩惱還沒有斷盡,這還是以有漏的心在修行,全是在祈求世间福报,纯属修福的層面,不與戒定慧相应,因此它也是屬於有漏法,不能了生死,不能解脫輪迴。
世間法的修習,其綱領可以說是 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也可以说是透过持守戒律,斷惡修善,广修善法。
人天二乘也是以追求人天福报为目的,修得有漏福报的人间修行者。他们深信因果,因而發心遵循著修因待果的原則,止恶行善,只能修得人天的福報罷了。
佛教的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,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,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,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。
-
十二因缘
-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,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:
- 一、无明,指心的无知,包括不明善恶、不明佛法教义,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。
- 二、行,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。
- 三、识,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,从而投生于今世,成为新的生命。
- 四、名色,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。
- 五、六入,人在胚胎发育时,产生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感知能力。
- 六、触,人在出生后,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。
- 七、受,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、乐、忧、喜的感觉。
- 八、爱,对苦有强烈的憎恨,对乐有热烈的渴望,强烈的欲求或渴望,就是爱。
- 九、取,为爱努力地追求。
- 十、有,今生为爱产生诸多行为,成为下一世的果报。
- 十一、生,有了今生的业因,而受来生的生命。
- 十二、老死,有生必有死。
-
逆观十二因缘
-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,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。在《长阿含经·大缘方便经》中,佛祖说此法时,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。
- 逆观十二因缘,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,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。
-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,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,是由于有生,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。生的条件虽有种种,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,有就是身、口、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,有了业力为缘,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。
- 有又缘于取,正是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欲的执著追求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。
- 取又缘于爱,爱就是生命欲,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,产生了业力。
- 爱又缘于受,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,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,激发着生命的欲求。
- 受又缘于触,触是根、境、识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,才有了受。
- 触又缘于六处,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,由此产生了触。触又缘于名色,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,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。
- 名色又缘于识,识是名色的中心,它们之间互相依存。
- 识又缘于行,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,也就是行而来的。
- 行又缘于无明,无明就是对无常、无我的真实不认识,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根本。
-
三世因果
-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就是过去世、现在世和未来世。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,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‘受、爱、取、有属于现在世,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。
-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:过去因现在果,现在因未来果。
-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,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,行是过去世的造业。现在果是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,这就是第一重因果,过去因被称为“能引”,现在果被称为“所引”。
- 现在因是爱、取、有,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,有是现在世的造业。未来果是生和老死,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,这就是第二重因果,现在因被称为“能成”,未来果被称为“所成”。
凡人以追求福报为目的,他们深信因果,因而發心遵循著修因待果的原則,積功累德、止恶行善、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、懺悔消業、祈福消災、轉惡緣為善緣,即所謂修因待果,修得有漏福报的人间修行者。
凡人追求人天福报,不必学佛也能得到。像中国传统儒家,提倡人伦道德。讲仁义礼智信为人之五种常德,如能严格遵守,也会不失人身;世间宗教如基督教、伊斯兰教 等,都劝人行善止恶,博爱大众,救济穷困,能遵守这种教义,也不失人天果报;不过人天福报再大,难免掺杂烦恼痛苦,何况福报享尽,必然也要坠落呢?
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” 只是修因待果的修行,它還是受到因果的束縛,還是停留在有無,善惡,我執,法執,因緣果報二元對立的意識心,所以只能修得人間或三界六道裡的有漏福德,也就是所謂的 “廣集福田” 的有漏法罷了。
斷惡修善即是淨化三業中的 “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”。
根據經典所說,凡夫一日所作,功少過多,甚至舉心動念之間,無非是罪,無非是業。這些罪業就像烏雲遮日一般,障蔽了我們的佛性,使我們在生死海中流轉,輪迴不已。
华智仁波切《屠夫真言》中说:“善乃心分别,恶亦心分别;善恶非外具,善恶即自心。心善身语善,心恶身语恶,心为诸法源,调心佛善说。善恶都是自心的分别,若自私自利,只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与安乐,这样的行为即便外表看起来是善,实质还是恶;若是为了利他,即便外表看起来恶,也还是善。所以,我们辨别行为的善与恶,关键是看发出这个行为的内心动机是善还是恶。
在生死的凡夫位中,佛性是善,故此修佛是一種「善行」。
「善行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安乐。比如布施这种善行,既能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贪心和吝啬,使人格得到净化,还能招感未来福报,给未来生命带來利益。所以佛教评判善恶行为的标准,不仅看现前产生的苦乐,更要看它对未来生命的延续是否有益。
「善行」不仅对自身有利,更能对其他众生有所利益。仍以布施为例,我们在自己受益的同时,也给被帮助的人带去利益。
在生死的凡夫位中,凡夫執著於烦恼是屬於一種「恶行」。
所以自私自利就是一種惡行,当你去除自私自利,不为自己着想,慈悲他人、利益他人的善心真实地从内心发出来的时候,一个人的身体、家庭与事业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;人身体的疾病、家庭与事业的一切痛苦与违缘都是因为自私自利,不肯吃亏,只想占便宜而导致的。”所以,放生之所以能使身体好转、家庭和谐、事业成功,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放生训练了内心真实的慈悲心与利他心,降低或去除了自私心。
放生三年,为何家中夫妻关系还没有变和谐呢?这是因为肯吃亏、学吃亏的利他慈悲心,还没有通过放生这件事在你的内心深处真正被培养起来。所以,与家人相处时,不愿真心吃亏,不愿牺牲与付出,即便付出也会与家人讨价还价,强调付出的对等与公平。若不对等,内心就像吃了苍蝇般不舒服,感觉自己吃了大亏。
和家人相处尚且都不愿牺牲与付出,更何况与其他人相处呢?所以,这也是我们事业不能发达的根本原因。在单位与领导、同事相处时,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、自己的报酬,想到的都是“不能吃亏”;一旦吃亏了,内心就很痛苦,怨恨领导、怨恨同事,一点喜悦都没有。而善心真实生起时,若吃亏利他就很开心。所以,我们目前的状况说明,利他的善心还没有真正从内心生起,内心深处的理念还是时时不忘为自己谋福利,一切言行无非是为了呵护自我而已。即便念佛号、诵经、布施等等,也无不是为了呵护自我。所以,这就是我们修行出错的地方,应该给予纠正。
善报,从低层次来讲,就是世間的福報或人天果报 ; 从高层次来讲,就是出世間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乃至佛果。
要获得世間的福報或人天果報,我们就必须在保有人生的前提下积极地斷恶修善,持五戒、修十善。
世間法的修習法門是依止 “五戒十善”。
世間法的修習法門就是以 “五戒十善” 来对治贪瞋痴慢疑五毒,而且要做到祛恶行善,不自私自利,慈悲喜舍,善於佈施。
“五戒” 侧重于止恶,五戒是做人的准则,是完善人格的基础。五戒者:一不杀生,二不偷盗,三不邪淫,四不妄语,五不饮酒。“戒” 也指道德规范、行为准则、好品德、良善的行为。戒律含有道德品行,行为、习惯、品质、本性、自然等意思。
“十善” 側重於行善,十善即是由五戒而来的十善業,十惡業的反面就是十善業,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贪、不嗔、不痴。 換言之,十善就是以 “不净观” 离贪欲,以 “慈悲观” 离嗔恚,以 “因缘观” 离愚痴,以 “诚实语” 离妄语,以 “和合语” 离两舌,以 ”爱语“ 离恶口,以 ”质直语“ 离绮语,以 ”救生“ 离杀生,以 ”“ 布施离偷盗,以 ”净行“ 离邪淫。
1.2)出世間法(三乘法)
“出世间法”,即所謂的 “三乘法”,是福慧雙修的法門,它指导世人,了悟真理、解脱世间、脫離輪迴,开悟成佛。就因為它涉及了超越生死和出輪迴的問題,故此名曰出世間法。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这叫五乘佛法,其中前二乘是 “世间法”;后三乘是屬於 “出世间法”。
1.2.1)出世間法是福慧雙修的法門
”福慧雙修“,一是修福德,二是修智慧。修行人如要證得圓滿的佛果的話,修福和修慧要同时进行。佛法講的 “慧” 是指 “正知正見”,也稱 “正見”。
世间上有的人有相似佛法智慧的聪明,但他却没有福报。如知识分子,显然要比普通百姓知识丰富,知道的事情多,比常人更聪明,也懂得佛法真理,然而,人太精明,通常都不肯吃亏,所以就没有什麼福德了。相反的,世間上有的人有福报,但他没有智慧。这种人懂得做好事,心地善良,愿意助人为乐,但是他不喜欢读书,也不懂得学习佛法,所以他要脫離六道,證悟成佛是很難的。
“正见”,即如实看待宇宙人生的知見,是相对于世人颠倒夢想的知見而言。世人因无明所惑,導致知見顛倒,指鹿为马的錯誤認知而引发烦恼的產生。相反的,世人若能正确的认识看待宇宙人生,他就有機會開啟那萬能的出世間正見,即開啟佛法裡所講的 “般若智慧”,使人導向佛性的顯現。人生是苦;世间无常;事相虚幻;緣起性空,諸如此類的種種正见是能破除迷惑,铲除烦恼,如实通达人生真相,證得佛果。
佛教各宗派的修行中,都是以正见为首。比如佛教说缘起性空,说无常无我,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就是属于不同宗派的正见。依照这些正见,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契入修行,成就菩提。
出世間法的修行除了通過持戒、斷煩惱、佈施、八正道、四攝、六度等方便法門來修習外,還要修学经教,悟得佛的正見和般若智慧,而後再通過念佛和坐禅來強化我們的禪定,而證得空性,解脫輪迴,涅盤寂靜,成就佛果。
1.2.2)出世間法是修心的法門
修行的意思即修正我們生活在世間的行为,行为包括身行,口業,心行,世間法修習的入门標準是身行和口業的戒律,严持不杀生,只许吃三净肉,不綺語等等。然而,出世間法修習的標準則是在 “心行” 方面下功夫,悟正見,明心見性,悟後起修,了脫生死,証得菩提。
佛法的修行,佛陀为我们开演了次第法门,首先便是 ‘诸恶莫作’ ,严守戒律,从身口二业来规范自己,比如持守 “五戒”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凡夫若能够做到 “诸恶莫作”,自然就能 “众善奉行”。身业清净,心中恶念慢慢减少,善念也就比较容易增长,如此便能广行利益众生之事,如不妄取财物,就能廉洁好施;如能不伤生害命,就能长养慈悲。這便是七佛偈所講的 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”。
然而在 “诸恶莫作,眾善奉行” 的实践中,心中难免還有种种的邪念需要调伏,所謂 ”邪念“ 是指我們念惡、念善,念有、念無的 “意識心”。
出世間法的修習,其核心法義是淨化三業裡頭的 “淨化意業” ,也即是七佛偈裡頭的 “自净其意“ ,也即是淨化自己的 “心意識” ,以达到自心的無漏清净境界,再把 “意識心” 提升到清淨無染的 “真如心”,轉妄心成 “真心”,此時, ”自淨其意“ 便成了修習的核心。
1.2.3)出世間法不壞世間法
佛法不能破坏世间法,出世間法更加不應該破壞世間法。佛法的修行不可以 “执理废事”,應該是 ”理事無礙“,“性相圓融”,特别是这个修行方法,对于什么事都不妨碍。修学对于世间琐碎事情有时候还有障碍,譬如禅宗修学初学的人参禅,他每天一定要打坐,他坐在那个地方几个小时,他不能工作,也不能有人打扰他,这个对于事就有點妨碍。禅宗高级的修行就没有障碍;高级的修行,每天参禅,他不需要打坐,他那个坐禅不是 “盘腿面壁坐在那里”,六祖所说的 “坐禅”,不是叫你真的在那里坐。“坐“ 是不动,它是比喻 “心不动” 。你人坐在那里,心胡思乱想,那不叫坐。高級禪師讲的 “坐禅”,可以是在市场里面到处去游,到处去逛,什么都去看,什么都去听,但人家是在参禅。他逛市场,他的心如如不动,这就是定,就是坐;市场里面所有的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“慧”,所以逛市场是 “定慧等修”,人家在修行。然而初学的人就不行,他的心本来就乱,再看到这花花世界,怎么能定得下来?不如念佛的方法好。
念佛心里面守住这一句佛号,所以他不妨碍工作,任何工作都可以照做,但佛号可以不间断。在功夫不到家、初学的时候,凡是要用思考的事情,我们暂时把佛号放下,专心去工作,該行善的時候去行善,該教訓孩子的時候去教訓,事情做完之后佛号又再提起来,这样就对了。我们有身体,饿了冷了都不行,还得吃饭穿衣,但是吃饭穿衣的时候,要生觉悟心,比如,吃饭吃的是智慧法食,穿衣穿的是智慧的衣服,这样就是离开了相。反之,如果我们吃饭品味道,觉得这饭好吃,吃饱了还想再多吃点儿,这纯粹是贪心,是在造业。當我們一看到衣服就升起了觉悟心,愿所有众生都能穿上智慧的衣服,就这一念就有功德,让内心清静,再接着念佛,这么长期训练,功夫容易成片。所謂在事相中修清静心,这就是大圆满法。
出世間法的修行次第依次為 1)發心,2)三皈依, 3)悟正見,4)悟後起修
1.2.4)出世間法的 “發心”
学佛首先要发心,我们人所发的心是凡夫心,是贪嗔痴的心,由此造就现今的凡夫品质。当我们认识到凡夫心给生命带来的过患,不愿再沉沦于这样的人生,就要以正确发心进行对治。
世人根基不同,在学佛的发心上也往往各异。发什么心修行最后便会成就什么,若发心过程中产生偏差或夹带杂质,也会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。
发心代表着生命中的强烈意愿,但刚发时只是一念,须以观察修不断强化,方能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。
佛法的發心可分為 “發出離心” 和 “發菩提心” 兩大類。
1.2.5)出世間法的 “三歸依”
歸依三寶
皈依即歸投和依靠,亦有捨邪歸正的含意。世人隨著自己的邪見和煩惱流轉於生死,迷惘不安,不知何處是家。有人以為金錢名利可作依靠、擁有愛情青春便是幸福,或遊戲玩樂就是人生,可是這些都只能提供短暫的安樂和快慰,不可視為真正的皈依處!所以在無窮的生死輪迴中,唯有捨去邪見,確立人格道德,以佛為師、法為學、僧為友,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和滿足;因而只有佛、法、僧三寶才是我們究竟的皈依處。
一般世人都自以為是在為自己的幸福和理想而努力,可是礙於知見和方法的錯誤,以致常常引來更多的束縛和痛苦。例如,自私自利、不擇手段,但求滿足自己的人,內心會感到孤獨和不安,而所得到的利益亦不會是長久的。因此,尋求增進向上的人,是應该要掌握正見和正法,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。簡單來說,佛就是指路的人;法就是道路;僧就是熟悉道路的伴侶。若我們能以"佛、法、僧"三寶為皈依處,就擁有通過修行之道,而獲得解脫證悟所需要的力量和指引。這樣,恐懼和痛苦之身心,就有得到真正安撫和解脫的可能。
(1)歸依佛
佛是梵語音譯,意即覺者。能自覺,能令其他眾生醒覺,而所覺悟到的都是圓滿和究竟,因而得名。佛陀又名兩足尊,意即人中最尊貴和值得敬重者,亦寓意福德和智慧皆圓滿具足的聖者。
皈依佛之后,我们要以佛陀为师,要相信我们凡人自己个个都是佛,我们的真心本自清净,只因无明与愚痴把我们的真心给覆盖住了而不能彰显而已。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学佛而希望早日能够覺悟而證佛道。
(2)歸依法
法即正法,是宇宙人生的真理;也是佛陀親證而為眾生解說斷煩惱和了生死的方法。佛陀這些教誨和方法後來由弟子結集而編成經文,流傳後世。例如:《阿含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妙法蓮華經》等。
皈依法之后,我们要积极的深入研究佛法,斷煩惱,并修正我们的身口意行为和真心相應,以便得到解脱和涅槃。
(3)歸依僧
僧亦作"僧伽",意譯 "和合眾"。僧人是正法的受持和弘揚者,一般是指四位或以上和合在一起的出家佛弟子。僧可分為凡夫僧和賢聖僧。作為眾生的皈依對像,是指賢聖的僧團。
皈依僧之后,我们要积极的以僧团僧侣为榜样,在修行的道路上更加要把他们当成是我们的同行者、我们的善知识,跟他們學習如何斷煩惱,修善業,修清淨心。
歸依 覺性、平等、清淨
覺是佛寶,平等是法寶,清淨是僧寶。
經題上清淨是阿羅漢,平等是菩薩,覺是佛,所以經題上有三寶。清淨是僧寶,平等是法寶,覺是佛寶,就三寶。這個是學佛分成三個階段,你開始一樣一樣的放,一定要捨得乾乾淨淨才能契入境界。凡所有相都是虛妄,都不可以執著,都不要分別,到最後境界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智照。凡夫跟佛差別在哪裡?是一念之間,一念放下了,凡夫就成佛;放不下,這搞六道凡夫。沒有能力同時放下,佛告訴我們慢慢來,一點點的放,分做三個階段來放,這是方便法。
(1)放下見思烦恼得 “清净心”
見思煩惱就是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。
"烦恼障" 是障我们的 "我空",即容易生 "我执"。从修行的果位上来讲,修到阿羅漢果位,断的是 "煩惱障"。
"烦恼障",就是深深有 "我" 的存在和人生本能的欲望,这是我们首当其冲要去断的烦恼。
放下身見,不執著這個身是我,就是放下我执。
放下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就是放下執著。
拔掉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的根,這個人就得到了清淨心。
清净心得到了,就證阿羅漢,他是正覺,他的知見沒有錯誤,剛剛得到。
(2)放下塵沙烦恼得 “平等心”
"塵沙煩惱" 是障我们的 "平等心",即 容易生 "分別心"。从修行的果位上来讲,修到菩薩果位,断的是 "塵沙煩惱"。
放下塵沙煩惱 (塵沙煩惱是分別),也就是對一切事不要分別,要有平等心。所有一切法到最後都歸零,歸零就平等了。平等是菩薩,菩萨回歸自性,自性裡頭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这是真平等。
放下塵沙煩惱,就是我們的心像镜子一样,一切的影像都粘不住它,污染不了它,这种心态,叫做 “平等心”,也叫 “無相觀”。
放下邊見 (邊見是對立,今天所講的相對,愛因斯坦的相對論) ,万法是一體,哪來的相對?
放下成見,放下對錯,不要以为我什么都是对的,别人什么都是错的。
什么叫平等心呢?平等心不是说什么都是一样的来看待它,不是这个意思。平等心是在不平等里面不要执着,不住於相,无所住,这个叫做平等。任一切相参差不齐,然后,了解一切相毕竟不可得,当体即空,不要执着,无分別,无所取舍。这种心态叫做 “平等心”。
有一个人,他不晓得无相的道理是什么?他说:“师父啊!我有一天在吃饭的时候,一直在思索什麼是无相?” 他说:“我吃飯的時候,不管它是空心菜、豆包、豆腐、饭菜,我就这样子吃吃吃....吃饱了,请问师父,这样是不是叫做无相?”,師父说:“不是!这样叫做愚痴,哪有说吃东西不晓得在吃什么的?那释迦牟尼佛也分不清这是豆包,这个是豆腐,这个是花生,哪有那么笨的佛陀? 对相清清楚楚,了知一切相,性相一如,当体即空,一切法了不可得,一切相无所执著,一切相安住於它的岗位,然后用一个无所执着的心态面对它,就像镜子一样,一切的影像都粘不住它,污染不了它,这种心态,叫做無相,叫做 “平等心”。
(3)放下無明煩惱就是 “覺性”
"所知障" 是障所知的意思,即障碍我们本有的佛性、菩提不能显现,形成障碍。
"所知障" 是障我们的 "法空",即容易生 "法执"。从修行的果位上来讲,修到大乘佛法,成佛果,断的是 "無明煩惱"。
放下無明煩惱,就是放下法執,不起心動念,就是說我們對於世間和世出世間一切法,包括佛法,都不執著了,放下了。
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是大定,是自性本定。到這個時候,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定慧一體、大覺、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照同時」。「照」就是沒有一樣你不明瞭的,不但現前明瞭,過去、未來,遍法界虛空界全明瞭。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神通全部現前,你一點障礙都沒有。這個是學佛終極的目標,這個境界叫大般涅槃,這個境界叫妙覺,這完全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,他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個個都有,不是只有他有。
歸依 覺、正、淨
淨空法師專集網:
“皈”是回归,就是回头,佛法常讲的“回头是岸”。从哪里回头?从迷惑颠倒回头,从邪知邪见回头。“邪知邪见”,也许诸位听到不好懂,我们说白一点,就是从对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、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,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靠三宝的教诲。
“三宝” 的意义一定要清楚,我们在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《坛经》里面读到。能大师在那个时候跟大众传授三皈,他就不是像我们现在传三皈——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他不是的。我们看到他传法念的偈颂,他是“皈依觉,皈依正,皈依净”,他讲“觉正净”,这是三宝。觉正净是我们自性三宝,佛法僧是形相上的三宝,我们要从形相的三宝回归到自性三宝,这就真的回头了。佛者觉也,佛是觉悟的意思,觉就不迷了,所以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。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,一切时、一切处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。现在这个外境迷惑人的力量太大了,迷惑人的事太多了,说之不尽。五欲六尘都在你的周边,你能不被迷惑吗?
受持三皈的人不迷。为什么?受持三皈就是高度的警觉。我看到这个诱惑的东西,我要觉而不迷,这你就真的皈依佛了。你还被境界所迷,你没有皈依,你那个皈依是形式上,有名无实。见色闻声,你的心还会往外面跑,好看的多看几眼,好听的多听几句,你迷了,你被外头境界所转,这个就不是三宝的真实弟子。所以我们的警觉性不高,怎么能成就?古时候,外面境界迷惑的力量小,迷惑的事也少,说老实话容易修行。就是容易修行,祖师大德还把道场建在深山,远离村庄,什么原因?防范我们迷惑,防范我们被污染,用这些苦心。都市里头修行谈何容易!
无相三皈依 = 皈依觉,皈依正,皈依净
皈依觉 = 即是二足尊,佛是觉,福慧具足
皈依正 = 即是离欲尊,正是平等正直,远离五欲六尘
皈依净 = 即是众中尊,三业清净之人,一切众生中最尊贵者
(1)觉,是觉而不迷
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佛明白了,他真的看到了,他能证得,你為什麼沒有證得?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。這個眾生不但是人,包括畜生,包括餓鬼、地獄,包括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包括虛空法界。
覺,是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跟佛一樣。
覺,是我们的佛性。
覺,是非空非有,你说有,它无相可得,你说空,它有妙用,显现一切相,起一切作用,它能说能听,能做事能走路。非空非有,两面不著,中间也不立。两面没有就没有中间了,有两面就有中间。以这种知见学佛,就自然能证到圆满的结果,那就是覺悟成佛。
覺,是为众生念佛,为众生做事,念念都是为了众生去做就是觉悟。比如,扫地是把众生的业障扫掉,愿他们早日露出智慧,皈依三宝,求生净土。吃饭是为了众生而吃,愿所有众生都能吃到这阿弥陀佛无量光化现的智慧法食,早日破迷开悟;事事都是这样加念,加上念头以后念佛,这就是坚决不为自己而求,每件事情都是在觉悟中做的,所做之事有功德。
自心皈依觉的修法 = 必須要做到邪迷不生,遠離邪見、迷惑,少慾知足,做個覺悟的人
自心皈依觉的修法 = 自心(六根)远离五欲六尘,六根不被六尘所染,六尘变六性,这就见性了
五慾與六塵 = 財食名食睡,色聲香味觸法。
六尘变六性 = 六尘与六性是一不是二,是不二之法,是修福、慧究竟圆满的行法,二足尊
(2)正,是正而不邪
學佛是一門偉大的學問,真實智慧,一切無量。壽命在德裡頭是第一個德,光是智慧的照見,你的明瞭毫無錯誤,叫正知正見。所以佛常说得無量壽、無量光。我們佛法修學就是希望契入這個境界,回歸自性。
正,即正見,就是以法住智,知道因為有因、有緣,所以有苦,必須要如法修行,修成之後才能證涅槃智而得解脫。以正見而言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清楚的,有責任、義務,在時間的前後關係中,從過去到現在、未來,只要未得解脫,三世因果確定是有的,否定它,即是外道的邪見;肯定它,就是正見。
正,即正見,謂人修無漏道,見四諦分明,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,是為正見。(無漏道者即戒定慧。修此道者,能斷三界有漏生死也。四諦者,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也。)
正,是入佛的知見,我们现在把知见立正,知道我们不是空无所有。禅宗说要知道妙有,是指我们的佛性是有的,佛性虽然无相可见,但它能起一切妙用,现一切假象。认识这个假象就是我的性所显现的,不去执著这个假象,这样用功就快了。因为既不著空又不著有,就可以证道了,所以知见第一要正。
正,是不入自己知见,不入别人知见,自己知见和别人的知见都属于邪知邪见。知见就好比方向,方向错了,只能离 正道越走越远。用佛的教诲当作为人处事的原则,所有的经典上都告诉我们做个好人,孝敬父母,尊敬丈夫,尊敬妻子,恭敬爱护众生,对人慈悲。告诉我们深信因果,迎面而来的都是命中有的,要用慈心感化,把业力转化成愿力,这是根本。
正,是不入外道邪知邪見,不能空得什么都没有,偏到空里去了,把什么都丢光了,那又错了。从前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,研究哲学,也发现一切都不可得,所以大智慧的人都知道事相是空不可得。但他偏空了,不知道妙有,所有东西都不要了。晚上在阴沟筒里睡觉,房子也不要了,裤袋上挂一个杯子,到河里舀点水喝。一天看到小孩子在外面玩,两个手捧水喝,他看到了,哦,杯子也不用了,把杯子也丢掉了,喝水用手捧著喝。太偏空了。
正,是不入外道的计常見與执断見。不執著有、無,不思善、不思惡。现在很多做气功的人都是执有,执著有气,在精气神上著有、著常见,而不知道这是假象,不是真的。这个精气神,外道说是三宝,其实根本在我们的佛性上,没有佛性就生不起精气神,精气神就是我们的佛性所发起的。
自心皈依正的修法 = 一切顺逆境中做到念念无人我执、法我执、贪爱执
自心皈依正的修法 = 即无邪见(起心動念不違背六祖壇經所講的上上乘正见)
自心皈依正的修法 = 先断贡高我慢的习气,保持正见(与真如本性相应的正见),叫离欲尊
(3)净,是净而不染
清淨心就是,我們對一切尘劳爱欲境界皆不染著。
不貪著 -- 对好的环境,好的缘分,我们不贪著,随缘享受。
不瞋恨 -- 遇到逆境我们深信因果,不生瞋恨,这都是自己前生所造的不善因得到的果报,认账认命,也不逃避。
不攀緣 -- 我们深深的明白,世间的福早晚有享到头的那一天,不羡慕,不攀缘。
要知足 -- 对自己的命运知足,知足就能够常乐。
離邊見 -- 好坏事情都不在心中留印象。不思善、不思惡。
自心皈依净的修法 = 這是講自性的清淨,一切尘劳爱欲境界,自性皆不染著,染著就變虛妄相
自心皈依淨的修法 = 一切法都不染著,保持三业清净,就是自性清净,众中尊
皈依 自性三身佛
阿彌陀佛是報身佛,毘盧遮那是法身佛,法身是體,報身是相,應化身是作用,《華嚴經》上講體相用,用大方廣三個字來表示。大是法身,方是報身,廣是應化身,廣是作用,作用廣大。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這便是所谓的三身佛。
我们自己自性裡面也有三身佛,毘盧遮那是自己的法身,阿彌陀佛是自己的報身,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是自己的應化身。自他是一不是二,這叫事事無礙。我们學佛講證果,終極的目標是要證得三身就是自己的一身,意即见到佛像就要想到皈依自己的清净法身佛、圆满报身佛、千百亿化身佛。這叫自心皈依自性三身佛,也叫自心皈依自性。
(一)法身毘盧遮那,這個名號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的意思叫遍一切處,它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,它沒有形相。用現代的話來說,法身它不是物質,它也不是精神,它是物質精神的本體。在佛法里法身有很多名稱,佛經裡頭至少有五十種以上的名稱。我們對名相不要執著,一執著就錯了,你就著了相,因为佛身佛是不思万法,性本如空,清净自性是也。
(二)物質和精神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的,如果念念清净平等,那就是有相了,比如阿彌陀佛,真的有身體,像我們現在一樣,這個身體從法身來的。阿彌陀佛的心裡,不但沒有貪瞋痴慢疑,分別執著都沒有,不但分別執著都沒有,六根在六塵境界他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,這就叫報身。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從法身來的,那我們這個相为什么不跟阿彌陀佛的身相一樣称为报身呢?阿彌陀佛心清淨平等,我們的心染污。
(三)物質和精神是從法身變現出來的,如果起心動念,一念思量,那就不叫報身,叫應化身。我們的身是應化身,我們這是什麼應化身?是善惡業報應化身,這就非常低級。我們的身也可以说是善惡業報身,過去生中造的善業,現在在人間享福,有福報。過去生中造很多不善業,那你現在在人間受苦,受苦受難這是業報,都有因的。佛家常講,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、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辰沒到」。這時辰是什麼?你現在在享福,是你過去生中的善報、善業,等你善業的報報盡,這叫時候到了。善業報盡,報盡以後怎麼樣?你阿賴耶識裡還有惡業,惡業就現前,現前你就受惡報。惡報受完,你又會到人間來,所以人間好像是一個交換的中心點,你會到這裡來,到人間來投胎。由此可知,我們就曉得,三善道是消你善業的,叫消業!三惡道是消惡業的地方,統統消完了,再到人間來修行。到人間來你又造業,如果再造惡的業,那你再到三惡道去;你造善業,你就到人天兩道去享福去。
自性三身佛 = 一体三身,三身是从自性生,而非从外得,三身佛即,清净法身佛、圆满报身佛、千百亿化身佛。
法身若念念自性自见 = 即是报身佛
法身若一念思量起 = 即是化身佛
自心皈依自性三身佛 = 自心皈依自性
(一)自心皈依法身佛 = 於自己的身体上,皈依清净法身佛
清净法身 = 要证得清净法身,要先离相,要从心中祛除迷妄相、邪念,眼前的身体就能证得
清净法身 = 不思万法,性本如空,指清净自性
(二)自心皈依圆满报身 = 於自己的身体上,皈依圆满报身佛
圆满报身佛 = 要证得念念清净平等,非有非无的不二法门,与诸佛菩萨亲证得的境界同
(三)自心皈依千百亿化身佛 = 於自己的身体上,皈依千百亿化身佛
千百亿化身 = 指无量无边的化身,不但一切身相是,一切境界相也无不是自性的化身
千百亿化身 = 一念思量,名为变化
發四弘誓願
我們在皈依三宝的时候,要发《四弘誓愿》:“众生无边誓愿度、烦恼无尽誓愿断、法门无量誓愿学、佛道无上誓愿成”。
三乘法是指出世間法裡的三種方便法,1.聲聞乘,2.緣覺乘,3.菩薩乘。
"声闻乘" 和 "缘觉乘" 又叫 ”解脫道“、 "二乘“、”小乘“。
”菩薩乘“ 又叫 “菩薩道”、“大乘”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