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20 June 2019

佛法的修行

 

何謂外道?

外道,是指心外求法的膜拜修行。

外道,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,是指内心以外的求法或修行。

外道,佛教的人天二乘,修的是世間法,也應該歸屬於外道。

外道,多數是在追求個人的慾望和人間福報,例如求财、求名、求利、求官、求子、求对象、求升学、求保佑、求平安。他們雖然也有斷惡修善的心念,然而他們斷惡修善的目的只是為了求得人間福報罷了,沒有解脱烦恼的力量,沒有解脱业力的力量,沒有解脱生老病死的力量。

有些人说: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,都是劝人断恶修善。其实,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!我们看到很多人会做一些慈善事业,他们也修善,佛弟子也修善,但是这两个是有差别的。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,一般人做一些慈善事业,当他们大悲心发动起来的时候,帮助弱势群体,他们会因为这些善业而生天,佛弟子因为持戒、修善也生天,但是最后的因缘果報却是不一样。

一个非佛弟子,如果生天之后,当善业用尽时,罪业就现前,善、恶是“强者先牵”。所以一个人享受福报时,享受得太过,所有的善业都被消耗掉了,恶业变成是最大的势力。恶业一发动出来,就堕道去了生。 外道修善,虽然这个善业能够得到安乐的果报,但是不能称为 “波罗蜜”,不能称为 “乘”,因为没有解脱烦恼的力量,没有解脱业力的力量,解脱生老病死的力量。

佛弟子修善的时候,因为有戒体的护持,暂时升到天上,等他从天上下来之后,会遇到三宝住世,继续发挥他增上的功能:断恶修善。就算把善业都花光了,内心那种 “誓断一切恶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众生” 的功能,还是没有改变,有解脱烦恼的力量,有解脱业力的力量,有解脱生老病死的力量,可以称为 “波罗蜜” 或者 “乘”,也就是能够到达彼岸的意思。

很多信佛的人知道自己心中有如来佛性,能替他带来无限的力量和智慧,然而他执迷于虚妄的外境,沉迷于五欲六尘的颠倒生活之中,不愿意反观于内来开拓心中的如来佛性。他好比一只长于鸡群的雄鹰,空负展翅高飞的能力,却满足于生活在鸡群中,日间啄谷米,夜间同栖笼子内,绝无一飞冲天,离舍污浊鸡寮之念。这一类的人也是會繼續輪迴於人間或三界六道,永遠得不到开悟和解脱。

愚人求佛不求心,聖人求心不求佛!愚人調身不調心,智人調心不調身!很多拜佛的人以为天天拜佛求神,佛菩萨就会保佑其平安幸福。这一类的人把佛當神,只知谦卑地去膜拜外在的鬼神,只晓得向外他求而不懂得内求于己,有罪應該心中除罪緣(罪業),非到廟裏求消災,殊不知自己心中有如来佛性,能替他带来无限的力量、无限的福报、无限的智慧。

何謂佛法?

如果一个人从來不修行,内心放纵自己,说开心就开心,说生气就生气,完全情绪化,善恶一念之间摇摆不定,这是一般人的境界。纵览人的一生,他的善业、恶业哪一个势力强,强者先牵,这种人临命终时,因没有修行,正念很快就退失,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,往天堂或下地狱则完全取决于善业与恶业的比重。总之,一般人是随业往生,由业力来引导我們下一期的生命。

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长生不老,不是叫你去求升天成仙,也不是叫你去求财、求名、求利、求官、求子、求对象、求升学、求保佑、求平安……不是这些,这些都是外道,不是佛法。

佛法不是叫大家有所求,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种烦恼。佛法的修行是內求於己的 “修心”,那便是先了悟 ”佛的正知見“,然後 "懺悔罪業“ 及 “斷煩惱” 。

佛法的修行總綱領就是七佛偈裡的 “諸惡莫作,總善奉行,自淨其意”,寂靜涅槃。

1)佛法的 “修行”

佛法的修行,總的來說就是 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。七佛通戒偈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;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,这是过去七佛对佛弟子的共通教诫,也可以说是佛法修行的总纲,意思是说:透过持守戒律,广修善法,净化心念,而使身口意三业清净。

佛法的修行可分為 “世間法” 和 “出世間法” 二大類。《楞伽经》把世间、出世间一切法概括为五类,即所谓的五法,”相、名、分别、正智、如如“。

“世間法”,“相” 就是一切法的形相。从 “相” 上生起 “名”,从 “名” 上起 “分别”,這就是生死,就是世间法。

“出世間法”,在 “相” 上无分别,以 “正智” 来观察诸法实相,所得的结果是 “如如”,這就是涅槃,就是 “出世间法”。

“世間法”, 即是斷惡修善的修行。凡人皆有慾望(執著),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,叫自私,会产生恶业;为了满足别人的欲望,叫行善,会产生善业;恶业会产生恶报,善业会产生善报。世間法的修行便是如理取舍,断惑行善、斷惡修善,由于它只是修人天福報,所以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
”世間法“,即是福報的修行。福报是要靠平时一点一滴地去积累,看见别人有困难,需要帮助的事,不要放过做好事的机会,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,還有供养三宝、父母,或救济穷人,這些都是属于修福。佛法的修福法門有持戒,佈施等等。

“出世間法” ,即是內求於己的修心。其最基本的修習要求不只是 “斷惡修善”,更重要的是 “自淨其意”,例如 “無相懺悔”  、 “斷煩惱至無漏” 。

”出世間法“,即是放下執著的修行。只要和欲望相关的都是執著,凡人只要脱离欲望或執著,修的就是斷煩惱障、斷所知障,再加上體悟空性的正知見,便可获得无上智慧,寂靜涅槃。

“出世間法”, 即是福慧雙修的無為法,悟得空性,不思善不思惡,能了生死,解脫輪迴。

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这叫五乘佛法,其中前二者是 “世间法”,後三者就是 “出世间法”。

“世间法” 和 “出世间法” 都是佛法,是为一体的两面。虽然梵香、礼佛、供灯、斷惡修善等供养修持是世间法,但如果你具备了出离心;想求得解脱生死轮回,具備菩提心;想普度众生,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,这样的供养修持也可以算是出世间法。唯有了知世間法後,才能在修行的过程中將我們的智慧提昇至出世間法的無漏智慧,那就是無煩惱、無我執、無法執、無分別、無妄想,而後契入空性而证真。

1.1)世間法的 “二乘法”

世間法,也稱世俗法、世俗道、有漏法、有為法、法相法,世間法的教義只把重點放在修福。

世間法,即是世間的俗知俗見。是在家庭、社会、学习、工作中的各种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。它指导人们在世间生活,诸恶莫作、眾善奉行。因其只涉及到因緣果報的問題,不涉及到生死、出轮回的问题,故名世间法。

世間法,凡夫的無明與迷惑是身、口、意三業的因,所以業也稱作惑業,而惑業卻是导致苦果的因,也是引發煩惱的因,世間法的修習就是要消除淨化我們現前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即所謂的淨化三業。

世間法,亦稱有漏法,由於它是無法達到无善,无恶,无喜,无烦恼可漏的境界,所以它還是屬於修人天有漏福報的層面,故此,有漏就是有煩惱還沒漏完的意思。

世間法,亦叫有為法,由於世間之一切法都是受因緣果報束縛的相對法,故稱有為法。有為即是有作為的意思,是受因緣果報束縛的意思。

世間法的修習,凡人皆有慾望(執著),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,叫自私,会产生恶业;为了满足别人的欲望,叫行善,会产生善业;恶业会产生恶报,善业会产生善报。

世間法的修習,凡依有漏心而行之善皆屬世俗善,有漏心即是凡夫的分別心。凡以世俗為對象之智慧便是世俗智,凡是可以通过闻思经教而获得的辨别真妄邪正的能力都叫世間正見,也稱世俗諦。世間法的修習,唯有了知世俗諦,才能在修行过程中如理取舍,除惡断惑,以世俗智斷除煩惱、持戒修善。

世間法的修習,是指导人们應該如何在世间生活,教导人們诸恶莫作,眾善奉行,此斷惡修善的修習只能修得人天福報,或人間的有漏福報,或三界六道里面的有漏福德,也就是所謂的 “廣集福田” 罷了,但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
世间法的修習,亦称 “人间佛教”,亦稱 “人天二乘法”。當我們拜佛梵香、礼佛供灯時,如果发心只是為了求得世间的圆满,為了祈求世间有漏的福报、健康长寿、升官发财、来世福报,不與戒定慧相应,因此它也是屬於有漏法,不能了生死,不能解脫輪迴。

二乘法的修習,其綱領可以說是 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也可以说是透过、斷惡修善、广修善法、持守戒律的修行。

二乘法的修習,當我们修善法時,懺悔罪業、佈施、念经、念佛、打坐、甚至於修波羅蜜六度,要是煩惱還沒有斷盡,這還是以有漏的心在修行,全是在祈求世间福报,纯属修福的層面,不與戒定慧相应,因此它也是屬於有漏法,不能了生死,不能解脫輪迴的修行。

二乘法的修習,用佛的教诲是当作为人处事的原则,所有的经典上都告诉我们要做个好人,孝敬父母,尊敬丈夫,尊敬妻子,恭敬爱护众生,对人慈悲,斷惡行善。佛告诉我们要深信因果,迎面而来的都是命中有的,要用慈心感化,把业力转化成愿力,因此,二乘法的斷煩惱還是屬於有為法的斷惡修善。

二乘法的修習,佛陀說,人在生死的俗世間生活, “烦恼” 是恶,“佛性” 是善,善与恶的标准只是在自己的知见之中,故此二乘法的 “斷煩惱” 是屬於 “斷惡修善”,如聽經聞法、參加法會、持戒、拜懺、誦經,其斷煩惱的方便,僅是讓我們知道這世上有因、有緣、有果,所以有 “苦”,袪除 “苦” 就是等於袪除我們生活在世間的 “惡行”,但沒能把我們的一切執著、分別、妄想都漏盡,也沒能完全放下 ”我執“ 和 “法執”,故此,二乘法的 “斷煩惱” 還是屬於 “有漏” 的境界,“有漏” 者,即 “煩惱” 也。

人天二乘行者也是以追求人天福报为目的,修得有漏福报的人间修行者。他们深信因果,因而發心遵循著修因待果的原則,止恶行善,只能修得人天的福報罷了。

  • 悟正知見

  • (1)悟 “十二因缘”

佛教的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,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,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,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。

  • 十二因缘

  •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,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:
  • 一、无明,指心的无知,包括不明善恶、不明佛法教义,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。
  • 二、行,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。
  • 三、识,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,从而投生于今世,成为新的生命。
  • 四、名色,指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。
  • 五、六入,人在胚胎发育时,产生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感知能力。
  • 六、触,人在出生后,对外界事物有所接触。
  • 七、受,由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而产生苦、乐、忧、喜的感觉。
  • 八、爱,对苦有强烈的憎恨,对乐有热烈的渴望,强烈的欲求或渴望,就是爱。
  • 九、取,为爱努力地追求。
  • 十、有,今生为爱产生诸多行为,成为下一世的果报。
  • 十一、生,有了今生的业因,而受来生的生命。
  • 十二、老死,有生必有死。
  • 逆观十二因缘

  •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,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。在《长阿含经·大缘方便经》中,佛祖说此法时,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。
  • 逆观十二因缘,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,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。
  •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,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,是由于有生,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。生的条件虽有种种,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,有就是身、口、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,有了业力为缘,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。
  • 有又缘于取,正是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欲的执著追求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。
  • 取又缘于爱,爱就是生命欲,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,产生了业力。
  • 爱又缘于受,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,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,激发着生命的欲求。
  • 受又缘于触,触是根、境、识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,才有了受。
  • 触又缘于六处,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,由此产生了触。触又缘于名色,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,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。
  • 名色又缘于识,识是名色的中心,它们之间互相依存。
  • 识又缘于行,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,也就是行而来的。
  • 行又缘于无明,无明就是对无常、无我的真实不认识,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根本。
  • 三世因果

  •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就是过去世、现在世和未来世。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,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‘受、爱、取、有属于现在世,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。
  •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:过去因现在果,现在因未来果。
  •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,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,行是过去世的造业。现在果是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,这就是第一重因果,过去因被称为“能引”,现在果被称为“所引”。
  • 现在因是爱、取、有,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,有是现在世的造业。未来果是生和老死,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,这就是第二重因果,现在因被称为“能成”,未来果被称为“所成”。
  • (2)悟 “修因待果”

凡人以追求福报为目的,他们深信因果,因而發心遵循著修因待果的原則,積功累德、止恶行善、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、懺悔消業、祈福消災、轉惡緣為善緣,即所謂修因待果,修得有漏福报的人间修行者。

凡人追求人天福报,不必学佛也能得到。像中国传统儒家,提倡人伦道德。讲仁义礼智信为人之五种常德,如能严格遵守,也会不失人身;世间宗教如基督教、伊斯兰教 等,都劝人行善止恶,博爱大众,救济穷困,能遵守这种教义,也不失人天果报;不过人天福报再大,难免掺杂烦恼痛苦,何况福报享尽,必然也要坠落呢?

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” 只是修因待果的修行,它還是受到因果的束縛,還是停留在有無,善惡,我執,法執,因緣果報二元對立的意識心,所以只能修得人間或三界六道裡的有漏福德,也就是所謂的 “廣集福田” 的有漏法罷了。

  • (3)悟 “斷惡修善”

斷惡修善即是淨化三業中的 “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”。

根據經典所說,凡夫一日所作,功少過多,甚至舉心動念之間,無非是罪,無非是業。這些罪業就像烏雲遮日一般,障蔽了我們的佛性,使我們在生死海中流轉,輪迴不已。

  • 善惡乃自心的分別

华智仁波切《屠夫真言》中说:“善乃心分别,恶亦心分别;善恶非外具,善恶即自心。心善身语善,心恶身语恶,心为诸法源,调心佛善说。善恶都是自心的分别,若自私自利,只是为了自己的幸福与安乐,这样的行为即便外表看起来是善,实质还是恶;若是为了利他,即便外表看起来恶,也还是善。所以,我们辨别行为的善与恶,关键是看发出这个行为的内心动机是善还是恶。

  • 利益他人是「善」

在生死的凡夫位中,佛性是善,故此修佛是一種「善行」。

「善行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安乐。比如布施这种善行,既能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贪心和吝啬,使人格得到净化,还能招感未来福报,给未来生命带來利益。所以佛教评判善恶行为的标准,不仅看现前产生的苦乐,更要看它对未来生命的延续是否有益。

「善行」不仅对自身有利,更能对其他众生有所利益。仍以布施为例,我们在自己受益的同时,也给被帮助的人带去利益。

  • 自私自利是「惡」

在生死的凡夫位中,凡夫執著於烦恼是屬於一種「恶行」。

所以自私自利就是一種惡行,当你去除自私自利,不为自己着想,慈悲他人、利益他人的善心真实地从内心发出来的时候,一个人的身体、家庭与事业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;人身体的疾病、家庭与事业的一切痛苦与违缘都是因为自私自利,不肯吃亏,只想占便宜而导致的。”所以,放生之所以能使身体好转、家庭和谐、事业成功,根本原因在于通过放生训练了内心真实的慈悲心与利他心,降低或去除了自私心。

放生三年,为何家中夫妻关系还没有变和谐呢?这是因为肯吃亏、学吃亏的利他慈悲心,还没有通过放生这件事在你的内心深处真正被培养起来。所以,与家人相处时,不愿真心吃亏,不愿牺牲与付出,即便付出也会与家人讨价还价,强调付出的对等与公平。若不对等,内心就像吃了苍蝇般不舒服,感觉自己吃了大亏。

和家人相处尚且都不愿牺牲与付出,更何况与其他人相处呢?所以,这也是我们事业不能发达的根本原因。在单位与领导、同事相处时,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、自己的报酬,想到的都是“不能吃亏”;一旦吃亏了,内心就很痛苦,怨恨领导、怨恨同事,一点喜悦都没有。而善心真实生起时,若吃亏利他就很开心。所以,我们目前的状况说明,利他的善心还没有真正从内心生起,内心深处的理念还是时时不忘为自己谋福利,一切言行无非是为了呵护自我而已。即便念佛号、诵经、布施等等,也无不是为了呵护自我。所以,这就是我们修行出错的地方,应该给予纠正。

善报,从低层次来讲,就是世間的福報或人天果报 ; 从高层次来讲,就是出世間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乃至佛果。

要获得世間的福報或人天果報,我们就必须在保有人生的前提下积极地斷恶修善,持五戒、修十善。

 
  • 悟後起修

世間法的修習法門是依止 “五戒十善”。

世間法的修習法門就是以 “五戒十善” 来对治贪瞋痴慢疑五毒,而且要做到祛恶行善,不自私自利,慈悲喜舍,善於佈施。

  • 五戒 = 祛惡

“五戒” 侧重于止恶,五戒是做人的准则,是完善人格的基础。五戒者:一不杀生,二不偷盗,三不邪淫,四不妄语,五不饮酒。“戒” 也指道德规范、行为准则、好品德、良善的行为。戒律含有道德品行,行为、习惯、品质、本性、自然等意思。

  • 十善 = 修善

“十善” 側重於行善,十善即是由五戒而来的十善業,十惡業的反面就是十善業,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贪、不嗔、不痴。 換言之,十善就是以 “不净观” 离贪欲,以 “慈悲观” 离嗔恚,以 “因缘观” 离愚痴,以 “诚实语” 离妄语,以 “和合语” 离两舌,以 ”爱语“ 离恶口,以 ”质直语“ 离绮语,以 ”救生“ 离杀生,以 ”“ 布施离偷盗,以 ”净行“ 离邪淫。

 

1.2)出世間法的 “三乘法”

“出世间法”,即所謂的 “三乘法”,是福慧雙修的法門,它指导世人,了悟真理、解脱世间、脫離輪迴,开悟成佛。就因為它涉及了超越生死和出輪迴的問題,故此名曰出世間法。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这叫五乘佛法,其中前二乘是 “世间法”;后三乘是屬於 “出世间法”。

1.2.1)出世間法是福慧雙修的法門

”福慧雙修“,一是修福德,二是修智慧。修行人如要證得圓滿的佛果的話,修福和修慧要同时进行。佛法講的 “慧” 是指 “正知正見”,也稱 “正見”。

世间上有的人有相似佛法智慧的聪明,但他却没有福报。如知识分子,显然要比普通百姓知识丰富,知道的事情多,比常人更聪明,也懂得佛法真理,然而,人太精明,通常都不肯吃亏,所以就没有什麼福德了。相反的,世間上有的人有福报,但他没有智慧。这种人懂得做好事,心地善良,愿意助人为乐,但是他不喜欢读书,也不懂得学习佛法,所以他要脫離六道,證悟成佛是很難的。

“正见”,即如实看待宇宙人生的知見,是相对于世人颠倒夢想的知見而言。世人因无明所惑,導致知見顛倒,指鹿为马的錯誤認知而引发烦恼的產生。相反的,世人若能正确的认识看待宇宙人生,他就有機會開啟那萬能的出世間正見,即開啟佛法裡所講的 “般若智慧”,使人導向佛性的顯現。人生是苦;世间无常;事相虚幻;緣起性空,諸如此類的種種正见是能破除迷惑,铲除烦恼,如实通达人生真相,證得佛果。

佛教各宗派的修行中,都是以正见为首。比如佛教说缘起性空,说无常无我,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就是属于不同宗派的正见。依照这些正见,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契入修行,成就菩提。

出世間法的修行除了通過持戒、斷煩惱、佈施、八正道、四攝、六度等方便法門來修習外,還要修学经教,悟得佛的正見和般若智慧,而後再通過念佛和坐禅來強化我們的禪定,而證得空性,解脫輪迴,涅盤寂靜,成就佛果。

1.2.2)出世間法是修心的法門

修行的意思即修正我們生活在世間的行为,行为包括身行,口業,心行,世間法修習的入门標準是身行和口業的戒律,严持不杀生,只许吃三净肉,不綺語等等。然而,出世間法修習的標準則是在 “心行” 方面下功夫,悟正見,明心見性,悟後起修,了脫生死,証得菩提。

佛法的修行,佛陀为我们开演了次第法门,首先便是 ‘诸恶莫作’ ,严守戒律,从身口二业来规范自己,比如持守 “五戒”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凡夫若能够做到 “诸恶莫作”,自然就能 “众善奉行”。身业清净,心中恶念慢慢减少,善念也就比较容易增长,如此便能广行利益众生之事,如不妄取财物,就能廉洁好施;如能不伤生害命,就能长养慈悲。這便是七佛偈所講的 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”。

然而在 “诸恶莫作,眾善奉行” 的实践中,心中难免還有种种的邪念需要调伏,所謂 ”邪念“ 是指我們念惡、念善,念有、念無的 “意識心”。

出世間法的修習,其核心法義是淨化三業裡頭的 “淨化意業” ,也即是七佛偈裡頭的 “自净其意“ ,也即是淨化自己的 “心意識” ,以达到自心的無漏清净境界,再把 “意識心” 提升到清淨無染的 “真如心”,轉妄心成 “真心”,此時, ”自淨其意“ 便成了修習的核心。

1.2.3)出世間法不壞世間法

佛法不能破坏世间法,出世間法更加不應該破壞世間法。佛法的修行不可以 “执理废事”,應該是 ”理事無礙“,“性相圓融”,特别是这个修行方法,对于什么事都不妨碍。修学对于世间琐碎事情有时候还有障碍,譬如禅宗修学初学的人参禅,他每天一定要打坐,他坐在那个地方几个小时,他不能工作,也不能有人打扰他,这个对于事就有點妨碍。禅宗高级的修行就没有障碍;高级的修行,每天参禅,他不需要打坐,他那个坐禅不是 “盘腿面壁坐在那里”,六祖所说的 “坐禅”,不是叫你真的在那里坐。“坐“ 是不动,它是比喻 “心不动” 。你人坐在那里,心胡思乱想,那不叫坐。高級禪師讲的 “坐禅”,可以是在市场里面到处去游,到处去逛,什么都去看,什么都去听,但人家是在参禅。他逛市场,他的心如如不动,这就是定,就是坐;市场里面所有的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“慧”,所以逛市场是 “定慧等修”,人家在修行。然而初学的人就不行,他的心本来就乱,再看到这花花世界,怎么能定得下来?不如念佛的方法好。

念佛心里面守住这一句佛号,所以他不妨碍工作,任何工作都可以照做,但佛号可以不间断。在功夫不到家、初学的时候,凡是要用思考的事情,我们暂时把佛号放下,专心去工作,該行善的時候去行善,該教訓孩子的時候去教訓,事情做完之后佛号又再提起来,这样就对了。我们有身体,饿了冷了都不行,还得吃饭穿衣,但是吃饭穿衣的时候,要生觉悟心,比如,吃饭吃的是智慧法食,穿衣穿的是智慧的衣服,这样就是离开了相。反之,如果我们吃饭品味道,觉得这饭好吃,吃饱了还想再多吃点儿,这纯粹是贪心,是在造业。當我們一看到衣服就升起了觉悟心,愿所有众生都能穿上智慧的衣服,就这一念就有功德,让内心清静,再接着念佛,这么长期训练,功夫容易成片。所謂在事相中修清静心,这就是大圆满法。

出世間法的修行次第依次為 1)發心,2)三皈依, 3)悟正見,4)悟後起修

 

三乘法是指出世間法裡的三種方便法,1.聲聞乘,2.緣覺乘,3.菩薩乘。

"声闻乘" 和 "缘觉乘" 又叫 ”解脫道“、 "二乘“、”小乘“。

”菩薩乘“ 又叫 “菩薩道”、“大乘” 。

1.2.5.2)大乘的 “菩薩道”

菩萨,通常人们最容易想到的,不是供在佛寺大殿中的泥塑木雕的偶像,就是那些会呼风唤雨的神灵。仿佛菩萨都是来无影、去无踪的,其实这是一种误会。梵语菩提萨埵,简称菩萨,汉译觉有情,是指 已经觉悟而又能让人觉悟的有情,菩萨,是很现实中的人。在近代佛教史上,太虚大师就不称自己为比丘,而称菩萨。台湾慈航法师人们也称他为菩萨。我们不妨这麽认为,在现实社会中,能够无私地奉献到大众事业中者都具有菩萨精神。

菩萨,在佛教中是大乘行者的称呼,以发菩提心为首要条件。何为菩提心呢?《金刚经》正宗分开头,就是以此问题的提出作为发起,佛陀的回答是: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 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,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,何以故,若菩萨有我相、 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又曰: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
涅槃,许多人可能会理解为是死亡的另一种说法,实际上并不如此。梵语涅槃,华言具有消除烦恼、解脱痛苦而得自在的意思。涅盘一词在印度,并非佛家所专有。俗人可以拍着吃馆的肚子说这是涅盘;有些外道,以四禅八定为涅盘,不知这只是定境的自我陶醉,暂时安宁,不是彻底的。佛法说涅盘有二:一是有余依涅盘。通达一切法的寂灭性,离烦恼而得到内心的解脱。但由前生惑业所感的果报身还在,从身体而来的痛苦,还未能解除,所以,即使是阿罗汉,饥寒老病的身苦,还是一样的。二是无余依涅盘。无学舍身而入无量无数的法性,不再有物我、自他、身心的拘碍,名为无余。无余涅槃是究竟解脱人生的一切烦恼痛苦。

”大乘菩薩道“ 的修行,不同于二乘解脱道的出世间法修行。因为二乘的解脱道,只是将五阴世间出生的烦恼因灭除,使得五阴不再于三界中出生现行,仅存涅槃本际如来藏住于本来解脱的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的寂灭状态中。然而大乘菩薩道的出世間法修行,是有發起 “世出世间” 的功德。

”大乘菩薩道“ 的修行,是菩薩以不退菩提心為根本戒,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的修行,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,是自覺覺他的修行,除了須具备出离心、想求得解脱生死轮回之外,還必須發菩提心,也就是要發誓成佛。有了成佛的願心,在此基础上,先要悟得正見,悟得空性,還有更重要的是要悟得出世間正見,如 “不二之法”、“一實相印” 等等。有了正見空性的指引而悟後起修,離開煩惱,離相修善,慈悲為懷、普度众生。當你修得清淨平等心時,菩提心便會現前,證悟成佛。

”大乘菩薩道“ 的修行,凡夫生活於五陰世間,執著生滅相,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之相,就如有限的容器,将心局限其中,唯有空性见才能粉碎这一束缚,使有限回归无限,从而以平等、无我之心利益一切众生,圆满佛菩薩的佛果资粮。

”大乘菩薩道“ 的修行,是應該要離相修善佈施,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。如果行善时有布施的相,有度众生的相,有庄严国土的相,就是人天善法,有漏之因换言之,仅仅行善修福,而没有正见引导,是不能导向无上菩提的。想要成为佛果之因,在修善法时應該要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众生相、無寿者相,不能有分別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“三轮体空”。

“大乘菩薩道” 的修行,是為上根机之人而設,不说先断后证,而说中道实相义,一實相印,不二法门,不落阶级,而入佛知见。妄当下正觉,妄即是真,真若迷,真即是妄;真由妄之正觉而得,离妄而真不可得故,真若迷,真即是妄。人人大家都有佛性,但迷了本性,因迷故,尚未见佛性。真若迷,真即是妄;相反的当妄若正觉,妄即是真。迷悟染净有别,是故,离妄无真,离真无妄,妄即是真,真即是妄。六祖坛经云:“烦恼即是菩提,无二无别。若以智慧破烦恼者,此是二乘见解。上智大根,悉不如是”。维摩诘经云:“法无有比,无对待故“。

”大乘菩薩道“ 的修行,是依戒定慧為修行總綱領而勤修各種法門離相修善布施。菩薩道的法門有:八正道、四攝法,六度、定慧雙運等等。

”大乘菩薩道“ 的修行,六度的修習是依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止觀雙運而修成菩提心,即所謂的 「六度波羅蜜」。然而,六度的修習必須要有無分別心和大慈大悲心,無能無所,三輪體空。比如說佈施;如果是为了自己一个人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而佈施,那佈施就成了小乘出世间法;如果是为了度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,为了得到佛的果位而佈施,那佈施就是大乘的出世间法。又比如說放生,如果是为了自己一个人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而放生,那放生就成了出世间小乘法;如果是为了度一切众生发誓成佛,为了得到佛的果位而放生,那放生就是大乘的出世间法。

“大乘菩薩道” 的修習,是以 “戒定慧” 為修習綱領,方便與慧,缺一不可。一方面要藉由修行的工夫,如斷煩惱、持戒、離相修善布施,以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,來帮助我們调伏自心;另一方面 ,也要修習念佛、持咒、坐禅,來加强我們的定力,以便心念能悟通了達 “性空” 的正知見(智慧),比如你若了達 “緣起性空”,一切現象(法相)是因緣果報所生,有緣起也就會有緣滅,一切本是空,只要甘心甘受,讓心不起波浪,不執著,不起心動念,放下 “我執”,放下 “法執”,不思善,不思惡,但保持着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的靈知靈覺,善能分別諸法相,而於第一義不動,菩提即現前,正所謂轉貪嗔痴為戒定慧,此時你已進入了 “無為” 的境界,你已進入了萬法皆空、性相圓融的一實相境界,証得菩提佛果。

  • 5)悟 “三法印” 

三法印,是釋迦牟尼世尊,自人生現實的生老病死問題中,研究其果,推察其因,所觀察出的現實真理,這真理就是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。」在小乘經典中,判斷佛法是否究竟,即以此三法印來衡量。

(1.)諸行無常

宇宙萬有,包括我們這四大五蘊假合之身,皆由因緣和合而生。既是因緣所生,自不免有流遷變化。因此,有情的生老病死,萬物的生住異滅,世間的時序流轉,宇宙的成住壞空,人類的的身心,這一切都脫不出無常的範圍。

總之,因緣所生法,生滅代謝,遷流不息,原是必然之理。孔子曰:「逝者如斯夫,不捨晝夜。」世間真相,本來如此。

曹孟德短歌行云:「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,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」人生朝露,是生滅無常。

杜子美離亂詩云:「時難年饑世業空,兄弟羈旅各西東,田園寥落干戈後,骨肉流離道路中。」骨肉流離,是聚散無常。

李太白越中覽古云:「越王勾踐破吳歸,義士還鄉盡錦衣,宮女如花春滿殿,只今惟有鷓鴣飛。」由宮女如花到鷓鴣亂飛是世事無常。

劉禹錫烏衣巷云:「朱雀橋邊野草花,烏衣巷口夕陽斜,舊時王榭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」王榭燕子,入百姓家,是繁華無常。

「高堂明鏡悲白髮,朝如青絲暮成雪。」是青春無常。

「人事有代謝,往來成古今。」是人事無常。

「玉樹歌殘王氣終,景陽兵合戎樓空。」是盛衰無常。

「秋風蕭瑟天氣涼,草木搖落露為霜。」是時序無常。

無常,不僅只是詩詞裏的句子,以科學立場而言,由微塵至世界,由地球至銀河系,都是不停的在流轉變遷。就人來說,在生理上,毛髮指甲的代謝,血液淋巴的循環,是一刻不停的。時時刻刻有老的細胞死亡,時時刻刻有新的細胞產生,在這不停的生滅變化中,使一個人自幼小成長壯大,壯年者日漸衰老,衰老者終至死亡。在心理上,前念未滅,後念已生,剎那剎那,不得停止。這顆妄心,終日聞因緣攀境,所攀的境,轉瞬即逝。人的一生像是一幕電影,放映機中的膠片不停的轉,銀幕上的影子也不停的動,前影將逝,後影即顯,後影將逝,再後的影子即接。銀幕上一旦出現空白,表示故事告終;心理活動一旦停止,這一期的生命也就此結束。所以金剛經上說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

無常,佛法中講的無常,只是變滅,而不是斷滅。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,相續不斷。而這種生滅代謝,相續不停的情況,就是人生和宇宙間,一切現象的真理。

釋迦世尊於過去因中修行時,帝釋化為羅剎,對釋迦說半偈云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。」釋迦請說全偈,帝釋曰:「我以人為食,汝能捨身食我,我則為說。」釋迦許之,帝釋復言: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釋迦聞竟,乃攀登高樹,自投於地。此時羅剎復現為帝釋,自下抱之,頂禮讚歎。

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」,這十六個字括盡了世出、世間的一切真理。前半偈是有漏的世間法;後半偈是無漏的出世間法。

諸行無常,是說一切世間法(心法),生住異滅,剎那不住。過去有的,現在起了變異;現在有的,將來終歸幻滅。這一切,均屬無常,不可執著,故曰: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

(2.)諸法無我

從佛法上說,所謂 “我”,只是四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)、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的和合體。四大五蘊假合之體便是所謂的世間萬法,自時間上看,生住異滅,剎那不息,找不出永恆常住的 “我”;自空間上看,是因緣所生,賴眾緣和合而有,無真實之自體,亦無真實之 “我”。

自科學上說,人由碳、氮、氫、氧、硫等十五種元素構成。但不論是四大、五蘊、或十五種元素的結合,大體說來,所謂 “我”,不外是肉體和精神兩部分。人所執著的便是以這個精神肉體所結合的假相為 “我”。但是,仔細分析起來,在這個假相中,到底肉體是我,還是精神是我呢?

如果說肉體是我,那麼是頭是我,還是腳是我?是肝是我,還是肺是我?若說人的主宰是心(在生理學上,心臟只是循環系統中的壓卸血液的器官),那麼摘除了頭顱、四肢後還成不成為我?若說人的主宰是腦(醫學上,大腦司記憶、想像、思考、判斷。神經司傳導。然自佛學眼光視之,肉體之腦與神經,有如燈泡電線,只是工具,若無生死流轉的根本「識」之主宰,則猶如電泡電線未通電流,是不能發生作用的。)那麼截去四肢和軀幹還成不成為我?在人體生理方面,因為新陳代謝的緣故,紅血球細胞的壽命只有數星期,一般細胞幾個月,毛髮指甲的代謝更為明顯。如此看來,三十歲的我,全然不是三歲時的我。故曰,我們的肉體不是 “我”。

如果說精神才是我,那麼人的情緒喜怒哀樂,轉變無常,究竟喜時是我?怒時是我?笑時是我?還是哭時是我?在人的心理方面,年輕時的我坦白誠懇,熱情慷慨;年老時的我自私慳吝,冷漠保守。如此看來,究竟熱情慷慨的青年是我?還是冷漠慳吝的老者是我?故曰,我們的心理也不是 “我”。

諸法無我,但凡夫妄執這個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心(相)為 “我”,然而此五蘊假合之相,不能常住,沒有自體,故此,於四大五蘊之中求 “我”,終究了不可得。

諸法無我,但凡夫的真如佛性為 “妄想執著” 所掩蓋,誤認世間有個真實的 “我”。真正的 “我”,其實是我們的 “真如佛性”。

諸法無我,但凡夫以 “我執” 之故,起惑造業,因業受報,所以 “我執” 是生死流轉的根本,若無我執,則惑業不起,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,一切即是寂靜的涅槃。

(3.)涅盤寂靜

涅槃,譯為圓寂,亦譯為滅。大乘義章云:「外國涅槃,此翻為滅。滅煩惱故,滅生死故,譯之為滅。離眾相故,大寂靜故,名之為滅。」

小乘是從無常,無我的觀察中,深悟法性寂滅,而獲得的解脫。由於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宇宙人生實無任何固定的實體存在,只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狀態,觀諸行無常,觀諸法無我,寂靜涅槃。

大乘的思維修是釋尊的根本思想,是以 “空” 為根據而有的緣起觀。三法印也是以 “空” 為基礎,觀無常是 “空”,觀無我是 “空”,所謂 “緣起性空,寂靜涅槃”。

  • 6)悟 “一實相印” 

大乘法是 "一實相印" 之所印定。二乘法是诸行无常等 “三法印” 之所印定。三法印及一实相印为什么都称名印呢? 即是楷定义,是真实故,一切论者不能改移,不能破坏这真实义理,楷定一切法,所以名印,得这法印的人,即能于一切法通达无碍。

大乘的 “一實相印” 是出自龙树菩萨大智度论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“得佛法印故,通达无碍,如得王印“。凡合乎 “三法印” 与 “一实相印” 的道理,就是佛法,与三法印一实相印不符的道理,就不是佛法。大乘的一實相印,亦是三法之究竟所依,三法印无非是依一实相印之三方面分别的解释而已,故三印与一印,并不相违。

「相」這個字在佛學中的意義很廣,一般字典中的註解不夠完備,凡是眼耳鼻舌身的感受,腦筋的思想、觀念、活動(包括夢境、幻景或定中的覺受)都叫 「相」。

「相」又稱為 “虛妄相”,比如说一个人做了案,然后他摆了一个迷魂阵,我们说这是假象(相),我們被這假象給迷惑住了,這假象,金剛經將其稱作 “虛妄相”,而非 “實相”。

我们凡夫平時所意識到的 “一切相” 或 “一切法”(即一切事物),如高下、大小、美丑、善恶,五欲、六塵,这些都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所起的 “緣起法” 假象,是虛幻不實的 “緣影” ,就是經上所講的 “差別相” , “一合相”,“虛妄相”,不是真相,当然也就不是 “實相” 。

《圓覺經》中解釋的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完全是抽象的心態。現在佛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則是說:凡人所感覺思維的一切法,都是虛妄的。所以從淺的方面來講,凡是人以五官及現代科學儀器所覺察到的有形無形的宇宙萬象,以及思想家所剖析理解、宣揚的一切構想、理論等,都是 “虛妄相”。從深的角度來講,只要心中存有一絲的觀念,甚至如我已開悟,我已解脫,乃至我已成佛的念頭,不論如何微細,也都是 “虛妄相”,定中見佛見光也是 “虛妄相”,與佛菩薩講話也是 “虛妄相”,並不是 “實相”。

又比如我们看见人,就有男相女相;看见物品,物品有物品之相,看见一枝花,花有花之相,看见一片叶子,叶子有叶子之相,但我们凡人就会被这表面上的现象所迷惑,认为 “這是好人壞人”,“这是红花,这是绿叶”,“好、坏、美、丑”,这些都不是萬法的真实之相,並非 “實相”。

人在生死的俗世間生活,烦恼是恶,佛性是善,然而一旦不思善不思惡,不思有無,不思淨穢,根本也就没有什麼世間與出世間的分別,沒有什麼邪正的分別、也沒有什麼真妄的分別。故說,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,煩惱即菩提,入了涅槃,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也叫 “正等正覺”, “如來法身”,也叫 ”如來實相“、“法身實相”。

如果凡夫六根面對五蘊六塵時抓住了任何一个「相」,那个「相」就是你轮回的根,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「相」可執著,那就是佛經所講的:”離一切相,則名諸佛“,當下你就是進入了 ”實相“ 的境界。佛法所讲的 “實相” 是究竟深入层面上讲的生命的真相,也即是一切相的真實本相。佛經曰:“諸法空相,本来寂滅“,寂滅就是不生不滅,所以 “實相” 也叫作 “寂滅相”。佛經又曰:“诸法平等,無有高下”,所以 “實相” 也叫作 “平等相”。

“實相” 也叫 “一相”,或 “一實相”。

一實相:無實無虛(真妄不二)

一實相:無相無不相(性相不二)

真如法身即是我們的自性,法身之實相本不可言喻,佛為眾生而說法,不演說則眾生不得而知,為了讓眾生正覺法身之存在,因而強名說 “實相”,乃俗諦說;但 “實相” 本體無色無相無形,佛深怕眾生著實相為有,故強名曰 “法身無相”,乃依真諦說。但佛說法身無相,眾生卻曲解為斷滅、頑空、沉空守寂等之偏見,佛大慈悲又說 “法身無不相”,乃依中道妙諦說。

實相即一相,一相無相無不相,一相非相非非相,也就是佛所说的 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“。若佛子依此如法正解,勤修此理,必得法身,證得自性清淨法身佛。實相無相無無相,此三階段,為佛度生權巧所說,無非普令佛子共證法身,共成無上佛道之無上正等正覺大法。

金剛經曰:法身者,無相無不相。

(二)大乘 “悟後起修“

佛法的修行,即是七佛偈所述的 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寂靜涅槃”。

修行這兩個字,修是修正;行是行為,我们的行為有缺陷,我们要把它给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行为可分为身行、口行、意行(意念),也叫 “身口意三業”。造作是身的行為,言語是口的行為,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。“淨化身口意三業”,也即是七佛偈裡頭的 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”。首先便是 ‘诸恶莫作’ ,严守戒律,从身口二业来规范自己,比如持守 ‘五戒’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凡夫若能够做到 ‘诸恶莫作’,自然也就能 ‘众善奉行’。身口業清净後,心中恶念也會慢慢的减少,此時修行的重點就應該放在 “自淨其意” 的修心方面,把執著、分別、妄想給放下,“真心” 自然就會現前,證得佛果。

大乘佛法的修行,必須是 “理觀不礙事修” ,也就是說,虽然觀一切法空,但还是不能偏空而忽略了事修,也就是説你不能执理而废事,道理說得再好,一旦與生活脫節,就成了戲論。理論和認識如果跟生活行為無關。反過來講,你也不能执事而昧理。總之,理事如果分立,那就不是不二了。

大乘法的修行,首先要积极的深入參究佛的知見,而後以 1.)行菩薩道 和 2.)修戒定慧, 來成就的。

 大乘 “戒定慧” 的修行包括 “受持無相戒” 和 “止觀禪修” 。

  • 2.1)受持無相戒

小乘法的修行是以 “有相戒” 為基礎,那就是七佛偈裡頭的 “诸恶莫作,眾善奉行“,停止一切恶的言语行为,不再制造恶业恶因,作盡世間一切善行。

小乘法的 “有相戒”,即是有為法的持戒,例如完善道德品行,培育品德,通過持戒去除違犯性煩惱等。眾生的煩惱根深蒂固,想要斷除不是件輕而易舉想斷就斷的事,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借假修真:断恶、修善、斷煩腦、消業障。

 大乘法的修行是以 “無相戒” 為基礎,那就是七佛偈裡頭的 “自淨其意” ,停止一切善惡的意念,不思上不思惡,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
 “無相戒”,即是無為法的持戒。凡人除了物质上的生活,还有精神上的生活。社会上极大多数的人都以物质的丰富为目标,把它当做是人生所追求的富贵、幸福和快乐。然而世上的富贵是因緣所生法,好象花儿一样,今天开了,明天又谢了。看看历史,从过去到现在,朝代兴替荣衰,一个个的过去,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变异当中,从这个角度来看,没有永久存在的事物,以大乘法来说,一切都是无常的,是假的。佛法浩如烟海,它包含人生的一切道理、一切真理,所以大乘法讲的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,離相而入法界的持戒才是真正的無量福德,那便是在心法上先發起出離心而後保任住你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也就是你的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。

 “無相戒” 的法門就有(A)”懺悔罪業“ 、(B)自淨其意、(C)“轉煩惱為菩提“ 、(D)“放下我執”、(E)”放下法執“。

A)懺悔罪業

我們人生活於三界六道,是什么在束缚著我们使我们不得自在,不得解脱呢? 那就是惑业,是无尽生命中积累的惑业妄流。懺悔罪業,受持戒律,正是止息这一妄流的关键。

我们凡夫若想要發出離心、行解脫道,要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,首先要做的就是忏悔罪业,如同洗瓶子一般,把心中的脏的东西清理出来,懺除所有煩惱與罪業,悔不複作净化过程不只是根本烦恼和无始无明的净除,也是要入法界而行無為法的 “無相懺悔”,这时候,与般若智慧相应的心行,已内薰为清净的种子。

出世間的一乘法修習,即是見性法的修習,它的方便肯定是要在 “心行” 方面下功夫,唯有一心法,提起观照般若,内不见烦恼,外不见尘相,内外一如,即本解脱,证得理事无碍,空有不二,一悟至佛地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

見性法的修習,其最終的目的便是要  ”見性“,若不 “见性”,纵然是念佛诵经、持斋持戒,坐禪修定,也只不过是修世间有漏福报而已。”見性“ 的意思就是要入 “不二之法門” 而顯現我們自己的 ”自性“。宇宙人生的一个真相是 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即是自性」, 我们若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即是自性,那便叫做 ”入不二法門“ ,那便叫做 “見性”。

一乘法的修習,原則和方法,禪宗六祖把它歸納為 “六祖見性頌“,共十五首如下:

說通及心通,如日處虛空,唯傳見性法,出世破邪宗。

法即無頓漸,迷悟有遲疾,只此見性門,愚人不可悉。

說即雖萬般,合理還歸一,煩惱暗宰中,常須生慧日。

邪來煩惱至,正來煩惱除,邪正俱不用,清淨至無餘。

菩提本自性,起心即是妄,淨心在妄中,但正無三障。

世人若修道,一切盡不妨,常自見己過,與道即相當。

色類自有道,各不相妨腦,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。

波波度一生,到頭還是懊,欲得見真道,行正即是道。

自若無道心,闇行不見道,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。

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,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。

但自卻非心,打除煩惱破,憎愛不關心,長伸兩腳臥。

欲擬化他人,自須有方便,勿令彼有疑,即是自性現。

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

正見名出世,邪見是世間,邪正盡打卻,菩提性宛然。

一乘法的修習,主要是以 “開佛知見” 和 ”頓悟自心“ 等為依止而悟後起修,先 “懺悔自心” 而後 “自正其心”;最後的核心修法是以 “定慧等持” 為主,定而生慧,在定中觀照我們自己的 “般若波羅蜜多” 大智慧,漢譯為 “到彼岸的圓滿大智慧”。六祖听闻别人说金刚经就能心开悟解,入佛知見,頓悟自心,知道本性有般若大智慧,悟後起修。

  • (1)開佛知見

“佛” 不依色身见世界,眼见世界而不贪,心见世界而无染,自性清净,随觉性普照十方而不动,随色身因缘生活而无挂,世界名色在佛心中,非空亦非有,非法相也非法身,只因世界万象是幻相,如梦中人已经醒梦,不会去分别梦的名相与在梦中的自我表现,只要觉醒梦是虚幻的,不被生梦的自心迷惑,就不随梦境情节迁流,心不随境转,梦境的本质,就是清醒;幻灭即觉,空中无色,色空不二,烦恼即菩提,轮回即涅槃,不二是如来法身,因佛性随幻身缘起,却无挂生灭诸色,故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知是幻身,离幻即觉。

“人” 有愚有智,人对于平等二字的事理迷得深就显得愚痴,迷得浅就显得有智慧。愚人迷惑,遇境分別著相,修因待果,自生障礙;聖人求心不求佛,明瞭著相外求,无有是处,见自本性,本来清净,元无烦恼,此為 “見性”。一切经书因人说有,是因缘生法,因人建立,其宗旨是教人 “見性”,例如六祖壇經,其法要標準是修行者必須進入 “無為” 的境界 “頓悟自心” 而 “見性”。

佛法 = 佛教是讲平等的,故说一切众生皆平等,皆有佛性,皆有般若智慧,人人皆得做佛

宗教 = 其他一般宗教都有一个主宰的神,教徒和神是不能平等的,没所谓人人都可以做神

众生知见 = 世间知見,心里邪知邪见,口善心恶,贪嗔嫉妒,贡高我慢,侵人害物

佛的知见 = 出世间知見,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地、真心、佛心,它有无限的智慧光明

法华经的一大因缘就是诸佛出现世间,说佛知见,開佛知見。

持诵金刚经,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教学法,专为有上等根性的人说,闻者即能得见自性。

持诵金刚经,如雨水的下降,令一切众生、草木,有情无情,都能平等的蒙受雨水的润泽。

小根性人,听闻此经,不能自悟,皆因执著邪见的所知障太重,烦恼习气根深蒂固。

小根性人,听闻不能自悟,如厚厚的云层遮蔽了太阳,若得不到强风,太阳的光明透不过。

小根性人,倘若能放下看破,烦恼障、所知障、人我执、法我执都被化成无上正等正觉。

小跟性人,迷失自心之人,外生邪见,舍自心而心外求佛,总是不悟自性。

開佛知见 = 是开示众生的佛性,不是开示诸佛菩薩的佛性

開佛知见 = 就是打開我们自己的心地,我们自己的佛心,它有无限的智慧光明

開佛知见 = 若能於相离相,於空离空,内外不迷,是为開佛知见

開佛知见 = 若能离开思维、度量、分别、执著,而得到真正的智慧,是为開佛知见

開佛知见 = 若能放下我们自己的五欲六尘,修平等心,修清净心,是为開佛知见

開佛知見 = 示佛知見,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

開佛知見 = 佛是大觉大悟的意思,所以 “入佛知見” 就是所謂的 “入法界”、 ”見性“ 的意思

開佛知见 = 开觉之知见,示觉之知见,悟觉之知见,入觉之知见

  • 入不二之法

五蘊十八界是指一切有為生滅法,凡夫妄見,故說為二,智者於一切法不起有無、分別、妄念,無二無別,了達其性無二,無二之性,即是 “佛性”,名為 “不二之法”。

善根有二,一者常,二者無常,“佛性” 非常非無常,名為 “不二之法”。

世間諸事,一者善,二者不善,“佛性” 非善非不善,名為 “不二之法”。

六祖曰:譬如法師講涅槃經,經明見 “佛性”,是謂 “佛法不二之法”。

佛性 = 在胎曰身,处世曰人,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辨香,在舌谈论,在手执捉

佛性 = 迷昧的人称佛性作灵魂

真如本性 = 我们本有的自性清净心,本有的真心

真如本性 = 真实不变的真心、如来、自性、法性、法身、佛性

真如本性 = 真心没有相,不来不去

真如本性 = 就像电视的荧光幕,里面的现象代表我们的妄相,相有往来,荧光幕不来不去

真如本性 = 本来清净,不可自为染着

真如本性 = 本来平等正直,不可自心妄自非为

真如本性 = 本来光明,不可自为迷昧 (迷惑愚昧)

真如本性 = 本来广大无垠,不可自为局促

六祖曰,唯論 “見性”,不論 “禪定、解脫”,“禪定、解脫” 是二法,故不是佛法。

”見性“ 就是 “禪定”,就是 “解脫”,即一即三,是謂 “佛法不二之法”。

  •  (2)頓悟自心

十法界内,只有一 “我”。因有此我,才造出十法界来。所以此我乃万物之祖,并无有主此我者。黄檗公云:“只此一心法,更无别法。悟此一心法,则万法皆为我驱使,顺之、逆之、左之、右之,十法界内任我游行。”大矣哉,此我也,其名甚多,其号甚繁。即以《楞严》论,惟我始能当大佛顶三字,惟我才谓之密因,在我上修证才谓之修证,惟我本来大定,惟我本来了义不须用了,惟我乃正三摩提,惟我乃性觉妙明、本觉明妙,惟我乃常住真心,惟我乃含裹十方。不识此我而攀缘识神者,入五十阴魔。不能全识此我,而因法以渐修者,入四十五圣位。要知当下一悟此我,即跨过四十五圣位!

此 “我” 本有无师智,本有自然智,本有自觉圣智,本有一切智,本有八万四千陀罗尼智,本有大圆镜智,本有平等性智,本有妙观察智,本有成所作智,本有百八问答如倒瓶注水,本有虚无罔象微细精想识藏,即真如来藏。以《般若》论,我本无二,我本无碍,本具一切大智大慧,不用修习,本能照察一切,满三千大千世界之物之境,俱不能逃其所照。

“頓悟自心”,也就是要悟得 “自心是佛” ,“心佛不二”,“即心即佛”,从自心中识得自本心,顿见真如本性。 万法尽在自心,於一切境缘不起分别执著,空有不二,不思善不思惡,知烦恼与菩提原无二,在境缘上,不起爱憎,超越相对,取得绝对。

自心 = 一心法、本心如來藏、自性般若

自心 = 自心是佛,心佛不二,即心即佛,原無染污,原無煩惱

自心 = 六根之佛性,它本來清淨,圓滿智慧,本自具足,万法尽在自心

頓悟自心 = 万法尽在自心,自心顿除妄念,悟得五蘊皆空(放下)

頓悟自心 = 万法尽在自心,自心無念,悟入一行三昧

頓悟自心 = 自心是佛,自心無相,悟入一相三昧

頓悟自心 = 自心是佛,佛即是性,若欲見佛,必須 “見性”,悟无所得(看破)

頓悟自心 = 若 “不見性”,縱然是唸佛誦經、持齋持戒,只不過是修世間有漏福報,不能見佛

頓悟自心 = 清净为体,智慧为用,理事無礙,明心見性

頓悟自心 = 从自心中识自本心,见真如本性,提起观照般若,一悟至佛地

頓悟自心 = 在境缘上不起爱憎,超越相对,取得绝对,即本解脱

頓悟自心 = 六祖一心闻法便开悟,一心就是无分别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顿见真如本性

頓悟自心 = 明心見性

(一)明心見性

“明心” 就是當我們在作意分別的同時,能夠心不著相、不自私,無我、無分別,當下就性空。也就是當我們在做好应该做的事情的同时,不执着所做的一切事务,清楚明了这一切事务是假的,是虚幻不实的,而能如如不动分别执着心,當下就性空。明心也即是当我们识得自心的時候,恒沙法门,无量妙义,不求而得。

”見性“ 即是顯現我们本有的 “佛性”,顯現我們本有的真如本性。智者破迷开悟,悟了就见性,见性即见自性,见真心,得大自在。见性就是要成佛,离开了真心以外,无佛可成。见性的人晓得佛性就是自己。

明心见性 = 就是在烦恼所生的各种活动中去探究我們的真心

明心见性 = 当我们认识到,真我、假我不二,即见到我们本有的真如本性

明心見性 = 就是六祖所說的 :“烦恼暗宅中,常须生慧日”

明心見性 = 就是六祖所說的:“淨心在妄中,邪正俱不用,但正無三障,一真法界就現前”

明心见性 = 描述的就是智者或佛的这个认知或实际体验。菩萨入道初门就是要明心见性。

“明心见性” ,这四个字和 “善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” 这十四个字表达的完全相同。“明心” = “能善分别诸法相” ,“见性” = “于第一义而不动” 。修行若不见性,纵然是念佛诵经、持斋持戒,也只不过是修世间有漏福报而已。明心見性,智者破迷开悟,悟了就见性,见性即见自性,见真心,得大自在,得般若波羅蜜,即到彼岸的圓滿大智慧,此須心行,口念心行,則心口相應。

“明心見性”,也就是当我们认识到真我、假我不二時,就能成就我們的佛道,見到我們的真心,离开了真心以外,无佛可成。见性的人晓得佛性就是自己的自心,上至诸佛,下至有情众生,皆有佛性,即心即佛,同一心體,故达摩唯传一心法。

有一位學僧,到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,請示道:「禪,是心的別名,而『心』是在佛不增、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,禪宗祖師們將此『心』易名為『性』,請問禪師,心與性有何差別?」慧忠毫不隱藏地回答:「迷時有差別,悟時則無差別。」

學僧又問:「經上說,佛性是常,心是無常,為什麼你會說無差別呢?」慧忠國師極其耐心地舉喻說明:「你只依語而不依義,譬如寒時結水成冰,暖時融冰成水;迷時結性成心,悟時融心成性,心性本同,依迷悟而有所差別。」學僧終於領會於心。迷悟雖有差,本性則無異。如前面所講的,一塊黃金,它可以製成耳環、戒指、項鍊等各種不同金器,因此金器雖異,實際上還是一塊黃金罷了。

 “心佛不二”,就是 ”佛由心生“。你的 “心” 是什么样儿?拿來给我看看.......达摩来了之后,神光是二祖。神光是最聪明,懂得很多啊,各方面儿的研究,连外道的东西都研究得很深哪。他听到达摩来,去求法了。看见达摩在这儿打坐,他不敢惊扰。山洞里头很冷,下雪;雪都很深了,腿都埋了,还不敢动,还得恭恭敬敬地站着。其实达摩都知道!后来看见他这么诚恳么,就问他:“你这是做什么呀?”他说:“我求法啊。”达摩说:“求法这样大事,你这种轻慢可以吗?”(他)这儿这么恭敬站在那儿,雪都没了这儿,他还说他轻慢!也就是证明“求法真是一件大事啊”!应该有(这样的恭敬心)。随着你的恭敬心哪,你所得的会不同啊。这时候,二祖就拔出来带的刀,一刀把这个胳臂砍断了,把这胳臂摆在达摩面前,表示我不爱惜我的身命,我只是为法而来呀。可是一个好好的人,自个儿砍了胳臂之后他就疼了,他还是凡人哪!他疼啊,疼得厉害,心不安。他说:“祖师,我心不安!”达摩就说,“将心来,老僧与汝安”。把心拿给我,我给你安哪。他无法子(可)拿呀,而且他在找心的时候,他才知道这个“心”不可得。这个不是“心”,这个不是代表自己的。现在科学证明你可以移植。比如说是你移植了他的心,那么再活下来的是你还是他呀?还是你呀!所以跟这个“心”没关系呀。用塑料的心,那么他本人并没变成塑料的呀。不是这个“心”哪!这个心“不可得”呀!我能感觉疼那是我的心,可是你叫我找(心)、拿心来,找不着啊!他说:“觅心了不可得。”你叫我拿心,我找心找不到。达摩说:“与汝安心竟。”我给你安心已经安好了,因为你找不到嘛。(二祖)开悟了!

“心佛不二”,就是 “心随佛现”。我们的 “本心” 跟我们 “所念的佛” 不是两个。有的人不深入理解净土,他批评净土,说你们是 “心外求法”,你不参你的 “本心”,你跑到十万亿佛土去拜一个阿弥陀,他不知道那个阿弥陀正是 “本心”,不在心外。當你在念佛、观佛,想象如黄金山,高出海面,这个佛现出来了。“佛” 是你的水所形成的“波”,你看见了这个 “波” 不就是看见你的 “水” 了吗?形成了波,波它的 “实体” 就都是 “水” 呀,就都是你的 “心” 嘛,所以你的心就随着佛就现出来了。

即心即佛 = 即心乃定,即佛名慧,定慧一體(定 = 離貪嗔, 慧 = 離痴)= 定慧雙修

有一位學僧,到南陽慧忠國師處參學,請示道:「禪,是心的別名,而『心』是在佛不增、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,禪宗祖師們將此『心』易名為『性』,請問禪師,心與性有何差別?」慧忠毫不隱藏地回答:「迷時有差別,悟時則無差別。」

學僧又問:「經上說,佛性是常,心是無常,為什麼你會說無差別呢?」慧忠國師極其耐心地舉喻說明:「你只依語而不依義,譬如寒時結水成冰,暖時融冰成水;迷時結性成心,悟時融心成性,心性本同,依迷悟而有所差別。」學僧終於領會於心。迷悟雖有差,本性則無異。如前面所講的,一塊黃金,它可以製成耳環、戒指、項鍊等各種不同金器,因此金器雖異,實際上還是一塊黃金罷了。

 “心佛不二”,就是 ”佛由心生“。你的 “心” 是什么样儿?拿來给我看看.......达摩来了之后,神光是二祖。神光是最聪明,懂得很多啊,各方面儿的研究,连外道的东西都研究得很深哪。他听到达摩来,去求法了。看见达摩在这儿打坐,他不敢惊扰。山洞里头很冷,下雪;雪都很深了,腿都埋了,还不敢动,还得恭恭敬敬地站着。其实达摩都知道!后来看见他这么诚恳么,就问他:“你这是做什么呀?”他说:“我求法啊。”达摩说:“求法这样大事,你这种轻慢可以吗?”(他)这儿这么恭敬站在那儿,雪都没了这儿,他还说他轻慢!也就是证明“求法真是一件大事啊”!应该有(这样的恭敬心)。随着你的恭敬心哪,你所得的会不同啊。这时候,二祖就拔出来带的刀,一刀把这个胳臂砍断了,把这胳臂摆在达摩面前,表示我不爱惜我的身命,我只是为法而来呀。可是一个好好的人,自个儿砍了胳臂之后他就疼了,他还是凡人哪!他疼啊,疼得厉害,心不安。他说:“祖师,我心不安!”达摩就说,“将心来,老僧与汝安”。把心拿给我,我给你安哪。他无法子(可)拿呀,而且他在找心的时候,他才知道这个“心”不可得。这个不是“心”,这个不是代表自己的。现在科学证明你可以移植。比如说是你移植了他的心,那么再活下来的是你还是他呀?还是你呀!所以跟这个“心”没关系呀。用塑料的心,那么他本人并没变成塑料的呀。不是这个“心”哪!这个心“不可得”呀!我能感觉疼那是我的心,可是你叫我找(心)、拿心来,找不着啊!他说:“觅心了不可得。”你叫我拿心,我找心找不到。达摩说:“与汝安心竟。”我给你安心已经安好了,因为你找不到嘛。(二祖)开悟了!

“心佛不二”,就是 “心随佛现”。我们的 “本心” 跟我们 “所念的佛” 不是两个。有的人不深入理解净土,他批评净土,说你们是 “心外求法”,你不参你的 “本心”,你跑到十万亿佛土去拜一个阿弥陀,他不知道那个阿弥陀正是 “本心”,不在心外。當你在念佛、观佛,想象如黄金山,高出海面,这个佛现出来了。“佛” 是你的水所形成的“波”,你看见了这个 “波” 不就是看见你的 “水” 了吗?形成了波,波它的 “实体” 就都是 “水” 呀,就都是你的 “心” 嘛,所以你的心就随着佛就现出来了。

 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